近日,百度正式对外公布了“2025十大科技前沿发明”,涵盖从基础算力到场景应用的全栈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此次发布的成果涉及大模型、深度学习框架、智能体、数字人及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标志着中国AI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方面迈入新阶段。
据《2025人工智能创新与专利白皮书》披露,百度在生成式AI、智能体专利数量上位居中国首位,大模型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深度学习专利申请量及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族数均摘得全球桂冠。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其持续十余年的技术深耕——人工智能全领域专利已连续七年蝉联国内榜首。
在技术落地层面,多项发明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以“信息流端到端内容理解与序列生成技术”为例,该技术通过构建“理解-生成-反馈-再优化”的闭环系统,突破了传统内容分发与理解割裂的瓶颈。其研发团队“心流”凭借此成果于今年9月斩获百度最高奖项。
数字人领域的技术革新同样引人注目。通过“剧本驱动的高说服力数字人技术”,虚拟形象得以具备超拟真表情、AI大脑动态调度及智能剧本创作能力。该技术曾助力罗永浩数字人完成直播首秀,单场交易额突破5500万元,创下行业新纪录,推动数字人进入低成本、广应用的普惠阶段。
自动驾驶领域,百度Apollo团队研发的“兼容端到端轨迹方案的横纵联合控制技术”,显著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与乘坐舒适性。目前,其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已累计完成超1400万次服务,安全行驶里程突破2亿公里,成为全球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的标杆案例。
从底层框架到终端应用,百度的技术布局正形成协同效应。例如,深度学习专利的积累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算力支撑,而智能体技术的突破则进一步拓展了AI在垂直场景的渗透能力。这种全栈式创新模式,不仅巩固了其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此次发布的十大发明中,部分技术已通过开源或合作方式向行业开放。例如,其深度学习框架的模块化设计降低了中小企业技术门槛,而自动驾驶控制算法的标准化输出则加速了车路协同生态的构建。这种“技术突破-场景验证-生态共建”的路径,正在重塑中国AI产业的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