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车企品牌负责人在海外车展期间提出,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上优于三元锂电池,建议车企在选用电池时需审慎考虑三元锂技术路线。这一观点引发了行业对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选择的广泛讨论。
武汉大学教授艾新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三元锂与磷酸铁锂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技术选择。他指出,两种电池在材料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磷酸铁锂的热稳定性更优,而三元锂的能量密度优势突出。
从材料安全性能来看,磷酸铁锂的热失控温度明显高于三元锂。数据显示,三元锂电池因活性物质特性,在热管理方面需要更复杂的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三元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已突破600瓦时/升,重量能量密度较磷酸铁锂高出40%-90%,这使得其在长续航车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透露,国际主流车企仍广泛采用三元锂电池,且通过系统安全设计实现了可靠运行。他特别强调,虽然磷酸铁锂在原理上具有更低的事故概率,但国内实际使用中也发生过安全事故,证明任何技术路线都无法做到绝对安全。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从系统角度提出,动力电池安全不能仅依赖单体电池性能,整车层面的安全设计才是关键。他举例说明,某些采用三元锂的车型通过优化电池包结构、增强热扩散防护等措施,同样达到了高标准的安全要求。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池研发专家指出,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技术方向,其正极材料选择仍需依托三元体系。若现阶段放弃液态三元电池的技术积累,将直接影响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这需要行业保持技术发展的连续性。
在东京车展期间,比亚迪集团高管李云飞重申了电池安全的核心地位。他透露,尽管未来两年仍有车企可能选择三元锂以实现长续航,但建议行业保持谨慎态度。对于近期部分三元锂车型发生的安全事故,他认为这会影响消费者对整个新能源产业的信任。
李云飞特别提到,中国公交电动化15年来的安全记录值得关注。全国数以万计的电动大巴采用磷酸铁锂技术,实现了零重大安全事故的突破。他解释说,公共交通领域选择更安全的电池路线,是基于载客量大的特殊性考虑,这种安全标准同样应延伸至乘用车领域。
行业普遍认为,三元锂与磷酸铁锂两种技术路线各有适用场景。在追求高续航的乘用车市场,三元锂仍将是重要选择;而在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公共交通领域,磷酸铁锂的优势更为明显。这种并行发展的格局,将推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