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万伏的高压配电网线上,一台亮黄色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正熟练地执行着复杂的带电作业。它灵活地伸展机械臂,根据不同任务需求自主更换末端工具,精准完成夹取、剥线、搭接等操作。这些曾专属于经验丰富技术工人的高危工作,如今正被智能机器人逐步接管。
传统高压带电作业堪称电力行业最危险的工种之一。作业人员需身着11斤重的绝缘服,乘坐斗臂车升至13米高空,在带电状态下完成精细操作。每次作业需4人协同,耗时数小时,且面临触电、高空坠落等多重风险。随着电力行业技术骨干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一代对高危岗位兴趣缺失,劳动力断层危机日益凸显。
由亿嘉和研发的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正是为破解这一困局而生。该设备配备双独立机械臂,单臂负载达20公斤,作业高度3.6米,感知精度达4毫米。其控制系统融合AI算法与人机协同逻辑,可自主规划路径、动态避障,在标准场景下实现"思考-行动"闭环作业。据实际应用数据显示,典型场景作业效率已达人工水平的90%,且保持零事故记录。
这款机器人已在全国多省完成部署。在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约50台设备每年完成超60次作业,远超国网要求的50次基准。今年5月,上海宝山区完成的国内首次夜间带电接火作业,标志着机器人突破传统作业时间限制,向全天候运维迈出关键一步。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这款具身智能设备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每次作业产生的多维度数据实时上传云端,通过深度学习平台优化算法模型。技术团队还通过穿戴式设备采集专家操作数据,构建电力行业知识库,形成"越用越聪明"的正向循环。在非标准场景中,操作员可通过主从遥操系统进行辅助干预,构建"AI决策+人类判断"的双保险机制。
研发团队透露,第三代产品将采用全新轻量化机械臂设计,自重降低40%-50%,同时提升柔性与自由度。通过强化数据协同决策能力,目标实现单人独立完成整套作业流程。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力场景积累的安全控制、容错机制等技术,未来可迁移至制造业精密装配、风光电检修、康养辅助等多个领域。
在-10℃的低温环境或凌晨检修时段,这些机器人已证明具备稳定作业能力。它们的调度系统、工单流程、风险管理指标已与人工班组完全接轨,成为电力运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完全依赖人力到智能设备参与主流程,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正在重塑高危作业的行业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