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产业链中,若论哪个环节我国最具话语权,芯片封测领域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芯片制造流程复杂,若将其比作制作一件衣服,设计环节如同绘制高端芯片的“图纸”,目前多数高端“图纸”被欧美巨头掌控;而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织造,则高度依赖台积电、三星等顶尖“裁缝”。相比之下,芯片封测更像是将剪裁好的布料进行缝合、测试,最终制成可穿用的成衣,是芯片实现功能、走向市场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
尽管我国在芯片前端制造环节受限,难以生产单一大型芯片,但封测企业凭借2.5D/3D、Chiplet(芯粒)等先进封装技术,能够将多个小芯片高效集成,使产品性能达到高端芯片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三家中国封测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总份额合计超过35%,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环节。其中,长电科技更是以绝对优势领跑行业。
2024年,长电科技以约15%的全球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三、大陆第一。2025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达286.69亿元,远超通富微电的201.16亿元和华天科技的123.8亿元。然而,在这看似亮眼的营收数据背后,公司的净利润却出现下滑。2025年前三季度,长电科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8%,达到280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11.4%,不足10亿元。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为何营收增长的长电科技,净利润却出现下滑?
深入分析发现,长电科技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23年半导体行业回暖以来,封测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长电科技面临同行“贴身肉搏”的压力。2021年,公司净利率为9.71%,而到2025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降至3.32%,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相比之下,通富微电通过绑定大客户策略,净利率不降反升,2025年前三季度达到4.94%。通富微电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高达70%,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达50.35%;而长电科技2024年前五大客户占比仅为52.32%,客户分布更为分散,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压力。
其次,大规模扩产带来短期成本压力。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长电科技的在建工程金额从6.61亿元攀升至39.71亿元,尤其是2024年以来,扩建步伐明显加快,在江苏、上海等多地同步推进新厂建设。然而,新厂尚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收入,但折旧费用等成本已开始显现。仅2025年上半年,公司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就增加18.8亿元,对短期利润造成显著影响。长电科技目前正处于“以投入换未来”的关键阶段,一边是快速扩张的产能布局,另一边是新厂未满产前的成本负担,利润空间因此受到挤压。
费用率上升也是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长电科技加大研发投入,以自主开发的XDFOI Chiplet平台为基础,构建了覆盖2.5D、3D等多维异构的先进封装体系。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加24.7%,达到15.4亿元,研发费用率升至5.36%。同时,新建工厂导致管理费用增加,薪酬支出上升;汇率波动也推高了财务费用。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三费费率整体从8.45%上升至9.97%,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
面对“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长电科技已找到破局之道。公司2024年与2025年扩建的两大项目基地,分别聚焦先进封装和汽车电子领域。先进封装被视为封测行业的未来方向,其突破了摩尔定律的限制,具备更高集成度和更小尺寸的特性,更受国际巨头青睐。长电科技2025年中报显示,其八大主要子公司中,仅三家盈利,且均属于先进封装领域,专注于SiP、晶圆级封装等业务,技术涵盖晶圆级封装(WLP)和2.5D、3D封装等。先进封装有望成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汽车电子则是另一片快速崛起的“新大陆”。2025年上半年,长电科技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2%。这一增长背后是需求的爆发式提升:传统汽车每辆搭载300至500个芯片,而新能源智能汽车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系统的需求,每辆芯片搭载量已达约3000个。长电科技不仅专注于封装车用芯片,还积极绑定汽车产业生态。作为中国大陆首家加入AEC汽车电子委员会的封测企业,其海内外八大生产基地均通过车规级质量认证,技术和质量体系获得汽车行业严格认可。2025年上半年,公司专门的车规级芯片封测基地已完成建设,下半年将通线投产,专注于满足智能汽车对高性能、高可靠性封装的需求,成为公司抢占汽车电子市场的关键布局。
长电科技目前正将大量资金投入扩建先进产线,短期来看,公司“只见扩产,未见利润增长”;但从长期视角,这是为承接先进封装和汽车电子订单储备产能。待新产线完成爬坡,这些前瞻性布局或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不过,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