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化妆品市场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跨国企业如何通过本土化研发构建可持续竞争力?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花王集团给出了创新答案。其研究开发部门统括久保英明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花王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战略已从基础适配升级为“本土共创”与“文化共鸣”双轮驱动模式。
“中国研发中心不再只是全球技术的落地站,而是成为全球研发网络的核心枢纽。”久保英明指出,随着本土品牌市占率预计在2025年突破50%,跨国企业必须重构研发逻辑。数据显示,中国美妆市场新品上市周期已缩短至3-6个月,这一创新速度倒逼企业重新定位中国研发中心的价值。
花王提出的“在中国,为全球”循环模式,标志着研发职能的根本性转变。久保英明解释称,该模式包含双向价值流动:一方面基于中国消费者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另一方面将本土创新成果反哺全球研发体系。“这种循环不是单向的技术输出,而是知识、数据与消费洞察的立体交互。”他特别强调,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能力正在重塑全球美妆行业的创新节奏。
面对本土品牌发起的“成分竞赛”,花王选择差异化竞争路径。久保英明透露,其研发体系采用“日本核心+中国应用”的协同机制:日本团队专注肌肤护理基础研究,中国中心则聚焦消费场景创新。这种分工模式已显现成效——58%的中国消费者愿意为科学验证有效的高端产品支付溢价,这为技术导向型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在价值沟通层面,花王构建了独特的实证体系。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将产品技术参数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点。“我们不参与价格战,而是通过技术透明度建立信任。”久保英明举例称,企业推出的中草药蒸汽眼罩正是文化洞察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体,该产品通过唤醒中医养生记忆,成功切入日常健康管理场景。
这种深度本土化战略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久保英明透露,花王中国研发基地已成为其全球网络中战略权重最高的海外据点。通过将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与中国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企业构建了兼具效率与差异化的创新体系。在万亿级规模的中国美妆市场,这种“技术扎根+文化共鸣”的双轨策略,正为跨国企业开辟新的增长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