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程0接管”从概念走向现实,智能驾驶的体验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近日,小米汽车宣布将在部分门店开放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体验,这项此前仅存在于技术演示中的功能,终于向普通消费者揭开面纱。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已突破40%,但真正实现全场景无接管的系统仍属稀缺,小米此举无疑为行业注入新变量。
端到端辅助驾驶的核心在于“全链路自主决策”。与传统辅助驾驶需要分阶段处理感知、规划、控制等环节不同,该技术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模型,将输入的传感器数据直接转化为车辆控制指令,实现从起点到终点的连续无干预驾驶。以城市拥堵场景为例,系统可自主完成变道超车、红绿灯识别、行人避让等复杂操作,其决策逻辑更接近人类驾驶员的直觉反应。
在硬件配置层面,小米SU7与YU7形成差异化布局。YU7搭载双Orin-X芯片,算力达508TOPS,配合全场景感知系统,能更稳定地处理突发路况;SU7高配版采用相同算力平台,而低配版因未配备激光雷达,算力降至84TOPS,功能侧重高速场景优化。这种梯度化配置策略,既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也为技术普及提供过渡方案。
实际体验中,端到端系统的优势在复杂路况下尤为明显。一位参与内测的车主描述:“在早高峰的十字路口,系统不仅准确识别了临时交通管制,还自主规划了绕行路线,整个过程比手动驾驶更从容。”另一位用户则提到:“长途驾驶时,系统对弯道车速的控制比经验丰富的司机更精准,极大减轻了疲劳感。”这些反馈印证了技术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落地能力。
从行业视角看,小米的入局正在加速智能驾驶竞争格局演变。当前市场主流方案仍以“模块化拼接”为主,而端到端技术因其数据驱动的特性,对车企的算法迭代速度和真实场景数据积累提出更高要求。小米凭借手机业务积累的AI训练经验,以及SU7系列上市后收集的海量路测数据,正在构建技术护城河。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期待正从“功能可用”转向“体验无忧”。调研显示,超过70%的潜在购车者将“全程无接管”列为核心需求,而成本敏感型用户则更关注基础功能的可靠性。小米的梯度化产品策略,恰好覆盖了这两类人群——YU7主打技术旗舰定位,SU7系列则通过差异化配置扩大市场覆盖面。
随着端到端技术进入大规模验证阶段,一场关于智能驾驶定义权的争夺战已然打响。当其他车企仍在纠结“L2.5”还是“L3”的分级标准时,小米选择用实际体验打破技术术语的迷雾。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演进路径,或许将为行业提供新的发展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