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日宣布,将在指定门店启动端到端辅助驾驶体验活动,标志着其智能驾驶技术迈入全新阶段。此次活动覆盖小米SU7与YU7两款车型,其中YU7凭借更强的硬件配置,在辅助驾驶场景中展现出更流畅的表现。这一举措是小米继7月向SU7全系推送新一代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后的又一关键动作,该系统基于千万级真实路况数据训练,显著优化了城市复杂路况下的决策能力。

此次体验的核心在于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的“全程零接管”能力。用户从出发到抵达目的地,无需手动介入即可完成ETC通行、窄路会车、环岛绕行及自动泊车等操作。为支撑这一技术落地,小米已投入57.9亿元研发资金,组建超1800人的专项团队,并部署400余台测试车进行路测验证。此次体验开放,不仅验证了系统稳定性,也标志着小米智能驾驶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技术层面,小米端到端系统采用大模型架构,将感知、预测与规划模块深度融合,通过单一模型直接输出车辆控制指令。相较于3月发布的300万Clips版本,7月推送的1000万Clips版本在多项指标上实现突破:纵向加减速平顺性提升57%,绕行决策成功率提高67%,复杂路口通过率增长23%。这些优化直接提升了用户乘坐舒适度与系统可靠性。
硬件配置方面,小米针对不同车型制定差异化方案。SU7 Ultra版搭载1颗NVIDIA Thor芯片(算力700TOPS),配合1个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及12个超声波雷达,构建高精度感知网络;MAX版则采用双Orin芯片方案,算力达508TOPS,支持更大规模模型运行。这种分层配置策略,既满足高端用户对极致性能的需求,也为大众市场提供性价比方案。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小米此次技术升级凸显了数据、算力与用户体验的协同效应。通过千万级真实场景数据训练,系统对特殊路况的识别与应对能力显著增强;高算力芯片则为实时决策提供算力保障;而“零接管”体验则直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随着技术迭代,智能驾驶正从功能叠加转向场景化深度优化,小米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