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清华大学RLinf-VLA框架:开启机器人虚拟自学新时代,解锁智能新可能

   时间:2025-11-11 03:17:2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让智能体突破传统训练模式的局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泛化应用,成为全球科研团队竞相攻克的核心课题。近日,一支由顶尖高校学者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框架,通过引入强化学习机制,为机器人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该成果发表于权威学术平台,其核心代码与实验数据已向全球研究者开放共享。

传统机器人训练依赖大量标注数据与专家示范,如同让学生机械背诵标准答案。这种监督学习模式在标准化场景中表现稳定,但面对现实世界中光照变化、物体形变等细微差异时,系统往往因缺乏应变能力而失效。研究团队以烹饪类比指出,真正的智能体需要同时具备"观察食材特性"、"理解菜谱要求"和"精准操作设备"的三重能力,而现有技术难以实现三者的高效协同。

新提出的RLinf-VLA框架创新性地将强化学习引入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的训练流程。通过构建虚拟仿真环境,系统允许智能体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数百万次自主探索。就像人类学习骑自行车需要不断调整平衡一样,机器人通过反复试错逐步掌握动作策略,最终形成对复杂指令的理解与执行能力。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框架训练的模型在处理未见过的真实物体时,任务成功率较传统方法提升27个百分点。

针对计算资源分配难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种动态调度模式。其中"流水线厨房"架构尤为引人注目:视觉感知模块与策略规划模块并行工作,如同餐厅后厨中不同工位的协同配合。这种设计使训练效率提升1.6至1.8倍,在GPU集群测试中,原本需要10小时完成的训练任务缩短至5.5小时。更关键的是,效率提升未导致性能下降,在130项基准测试中,统一模型保持了98%以上的任务完成率。

框架的兼容性设计突破了模型规模的限制。无论是70亿参数的"全能型"模型,还是专注特定任务的精简版模型,均可通过LoRA技术实现高效训练。这种"模块化"设计理念延伸至动作执行层面——系统支持将复杂操作拆解为连续动作组块,使机器人动作流畅度提升40%。在机械臂抓取测试中,经过强化学习的模型能自主调整抓取角度,成功处理辣椒、猕猴桃等六种异形物体。

算法层面,框架同时支持PPO与GRPO两种强化学习策略。PPO算法通过构建价值评估网络实现稳定学习,适合处理精密操作任务;GRPO算法则采用群体比较机制,在需要快速决策的场景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开发的轨迹长度归一化技术,有效解决了不同长度动作序列的公平比较问题,使学习效率提升35%。部分重置策略允许已完成任务的模块立即重启,样本利用率提高至传统方法的2.2倍。

在仿真环境建设方面,ManiSkill平台专注于基础物理操作训练,提供25类抓取放置任务;LIBERO平台则构建了包含130项任务的复杂场景库,涵盖空间推理、多步骤指令执行等高级认知能力。这种"基础技能+综合应用"的双轨训练体系,使模型既能完成精细操作,也能理解"将红色物体放入左侧容器"等复合指令。

实际部署测试验证了框架的实用性。在Franka机械臂实验中,强化学习模型在30次抓取尝试中成功完成8次,而监督学习模型全数失败。进一步分析发现,强化学习模型在抓取阶段成功13次,其策略网络能根据物体形状动态调整手指开合角度。值得注意的是,该成果未使用任何仿真到现实的迁移技术,仅通过基础相机标定即实现跨域应用,证明策略本身具备强泛化能力。

开源社区已对该框架展开热烈讨论。开发者指出,其YAML配置系统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研究者可通过修改参数自由组合不同模型、算法与环境。团队提供的预训练权重与微调指南,使新手能在1小时内完成基础实验部署。目前,框架已支持RoboTwin、IsaacLab等新兴仿真器,未来计划整合离线强化学习算法,进一步挖掘历史数据价值。

技术细节方面,研究团队在优势函数计算粒度、评论网络轻量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动作级计算策略使PPO算法性能提升18%,共享参数的评论网络设计减少30%计算开销。动作掩码技术有效过滤无效学习信号,在轨迹长度归一化处理后,系统能公平评估不同复杂度的策略。这些创新设计共同构成了框架的高效运行基础。

该成果为机器人学习领域提供了标准化研究平台。过去,不同实验室因使用自定义框架导致结果难以复现,现在研究者可在统一基准上开展公平竞争。这种开放协作模式有望加速技术迭代,推动智能体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随着框架持续优化,未来或出现能自主适应家庭环境的通用型机器人,在清洁、护理、教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