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焦机器人“智能思辨”能力的顶级赛事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落下帷幕。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通过“机机对决”的创新形式,展现了人工智能在逻辑推理、语言交互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该领域专业赛事的空白。
来自全国14支高校与企业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凭借出色表现摘得桂冠,湖北大学队与松延动力-松美美队分获亚军和季军。河北大学-小禾队等五支队伍因在特定环节的突出发挥获得专项表彰。赛事评委团由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领域专家组成,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等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重点考察机器人大模型训练成果与硬件协同能力。
本届赛事采用渐进式赛制设计:初赛阶段由人类辩手与机器人组成搭档完成协同辩论,复赛升级为跨队人机对抗,要求机器人与陌生人类辩手展开交锋,最终决赛实现完全自主的“机机对决”。这种难度递进的赛制安排,既保证了技术展示的层次感,也显著提升了赛事观赏性。据技术团队介绍,参赛机器人集成了具身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技术,其“大脑”负责感知认知决策,“小脑”掌控运动控制,“肢体”则由精密硬件构成,形成完整的智能系统。
与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侧重运动性能测试不同,本次辩论赛着重检验机器人的认知决策能力。参赛系统需在实时辩论中完成语义理解、论点构建、反驳策略制定等复杂任务,同时通过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多模态方式增强表达效果。现场观众观察到,部分机器人已能根据对手论点动态调整辩论策略,甚至运用反问、设问等修辞技巧增强说服力。
技术专家指出,辩论场景对人工智能提出全新挑战:既要处理开放域的语义理解,又要生成符合逻辑的长文本回应,还需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情感传递。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将直接推动智能客服、教育辅导、医疗咨询等应用场景的革新。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未来可能出现具备更强环境适应能力的智能辩论系统,为人机协作开辟新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