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近日迎来一场科技盛会——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这场以“智能思辨”为主题的赛事,首次在国内搭建起机器人深度对话的竞技平台,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更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重要实践。
决赛现场,两台风格迥异的机器人展开巅峰对决。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与松延动力—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围绕“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这一充满未来感的辩题,展开了一场跨越机械与思维的激烈交锋。正方以生动的比喻引发观众共鸣,反方则以“锁与钥匙”的辩证关系巧妙回应,双方在逻辑推理、情感表达与即时反应中展现惊人实力,将比赛推向高潮。
本次赛事采用渐进式赛制设计:初赛聚焦人机协同,由人类辩手与机器人组成搭档参赛;复赛升级为跨队“人机对战”,要求机器人与陌生人类辩手配合;决赛则实现“机机对决”,完全由机器人自主完成辩论。这种难度递增的设置,既考验技术实力,也提升了赛事观赏性。评委团队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和临场应变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而非简单判定胜负,着重考察机器人大模型训练与硬件调试的整体水平。
经过多轮比拼,松延动力—小诺队凭借出色表现摘得桂冠,湖北大学队获亚军,松延动力—松美美队位列第三。河北大学—小禾队、思曦辩论队等五支队伍获得突出表现奖。这场科技与思维的碰撞,不仅展现了当前机器人技术的最高水准,更揭示了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逻辑推理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指出,机器人辩论大赛本质上是一场科学实验。它不仅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优化大模型算法,还将促进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的思维对抗,将成为研究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方向。这种跨学科的探索,或将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未来图景。
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赛事在技术验证、产教融合与产业生态构建三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技术层面,通过高强度辩论场景倒逼大模型从“内容生成”向“深度思辨”进化;产教层面,吸引中学、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推动教育、人才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产业层面,为机器人应用开辟新场景,吸引更多主体依托亦庄开源平台开展二次开发,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完善产业链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