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亦庄的舞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辩论赛拉开帷幕。与以往不同,此次辩论的主角并非人类,而是由多支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它们端坐在辩论席两侧,随着主持人宣布开始,一场围绕人类时间与宇宙运行关系的激烈思辨就此展开。
决赛现场,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与松延动力-松美美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率先展开对决。当湖北大学队的机器人阐述“人类时间可标注宇宙运行”的观点后,松延动力-松美美队的机器人仅停顿5秒,便以清晰的逻辑展开反驳。它不仅针对对方提出的地球公转、自转等论据逐一驳斥,更将渔民出海时遵循的潮汐规律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知识相结合,展现出惊人的知识整合能力。
这种表现让台下评委惊叹不已。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指出:“人类辩手很难在短时间内调用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机器人在语言组织、思考效率方面已展现出超越人类的潜力。”
与侧重运动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不同,此次辩论赛重点检验了机器人的感知、认知与决策能力。这些机器人集成了具身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其“大脑”负责处理感知与决策,“小脑”则控制运动协调。执行理事长彭焕萍解释道:“机器人需要在复杂语义环境中精准捕捉信息差异,生成逻辑严密的论点,这要求它们克服传统大模型常见的‘幻觉’和‘逻辑跳跃’问题。”
从分组赛晋级总决赛后,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与松延动力-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围绕“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展开冠军争夺。双方交替攻防,一方用生动比喻引发共鸣,另一方则紧扣逻辑漏洞展开反击。整场辩论不仅考验逻辑与观点,更对机器人的多模态交互能力、大模型算力及推理进化提出极高要求。
尽管机器人在知识储备上表现突出,但交互环节仍存在不足。部分机器人在反驳时反应稍显迟缓,缺乏人类辩手的随机应变;另有机器人在对方发言未结束时就抢先陈述。赵云泽评价:“单项技能表现优异,但脑、耳、口的协同能力仍需提升,这反映了当前机器人技术的真实水平。”
赛事难度随赛程推进逐步升级。初赛阶段采用人机协同模式,由人类辩手与机器人共同参赛;复赛则升级为跨队“人机对战”,要求机器人与非本队人类辩手交锋;决赛最终采用纯机器人对决形式,全面检验人工智能的独立思辨能力。
评委评分标准也突破传统胜负观念,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及临场应变五个维度综合考量。这种设计既是对机器人大模型训练的考验,也是对硬件设备调试水平的检验。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凭借出色表现夺得冠军,湖北大学队与松延动力-松美美队分获亚、季军。
松延动力-小诺队研发项目经理陈鹏透露,团队针对辩论场景对仿生机器人进行了专项训练,包括辩论语料优化和对话管理,赛场表现有效验证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此次大赛填补了国内机器人“智能思辨”类赛事的空白,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14支团队参与,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逻辑推理及情感交互领域的深度探索。
主办方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赛事推动大模型从“内容生成”向“深度思辨”进化,加速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等核心技术迭代。参赛团队可依托亦庄开源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促进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推动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