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迎来新一轮价格上调,多家行业龙头相继宣布涨价计划。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率先将第四季度DRAM产品合同价最高上调三成,随后闪存领域领军者闪迪宣布11月起NAND闪存合约价格大幅上涨50%。这一系列动作引发电子产业链广泛关注,市场普遍认为存储行业正进入新的价格周期。
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成为本轮涨价的核心驱动力。行业分析师指出,头部企业为改善持续亏损局面,自两年前开始实施减产策略并严格控制资本支出。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厂商通过主动调整产能,逐步扭转了市场供需关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对高容量存储芯片的需求激增,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同比收缩29%至923亿元,而2024年市场规模同比激增79%达到1655亿元。库存水平的变化印证了市场转向,DRAM库存周期从2023年的31周缩短至2025年10月的8周,创下历史新低。这种库存紧张状态为价格上行提供了基础条件。
市场分析认为,本轮涨价具有显著特征。AI服务器需求的持续性增长与上游厂商修复利润的坚定决心形成合力,推动涨价周期可能延续较长时间。下游厂商面对明确涨价预期,普遍采取提前备货策略,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需失衡,形成价格自我强化的循环效应。
终端产品市场已感受到成本压力传导。智能手机因单机存储容量大,对成本变动最为敏感,预计将率先反映价格调整。个人计算机领域随着AI应用普及对内存规格要求提升,制造成本增加可能推动终端售价上涨。服务器市场则呈现分化态势,AI服务器因存储成本占比高受影响较大,而通用服务器通过长期合同锁定价格,受冲击程度相对有限。
行业专家指出,存储芯片产能扩张存在技术门槛和时间周期,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头部企业维持产能纪律的情况下,其他厂商调整产品结构需要过程,这将导致供需紧张局面至少持续一年。随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最终将实现新的供需平衡,但在此之前价格波动可能持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