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朱雀三号首飞在即,携昊龙航天飞机开启中国航天可复用时代新征程

   时间:2025-11-12 13:24:0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前,全球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领域,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九号和重型猎鹰火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这一局面即将被打破,我国多款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已进入试飞倒计时,其中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三号”成为焦点。

据《界面新闻》报道,朱雀三号计划于11月中下旬完成首飞。目前,时间已进入11月中旬,这意味着这款备受瞩目的火箭随时可能点火升空,开启中国航天的新篇章。

朱雀三号的首飞,不仅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一次重要尝试,更承载着突破“可回收复用”技术瓶颈的使命。此前,中国运载火箭虽成果丰硕,但均为一次性使用,成本高昂。而朱雀三号的设计与性能,直接对标全球标杆——SpaceX猎鹰九号,试图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从参数上看,朱雀三号堪称“大推力、高运力、强复用”的典范。全箭长76.6米,箭体直径4.5米,起飞质量约660吨,起飞推力达900吨,是我国现役推力最大的“光杆构型”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一次性任务运力达21.3吨,航区回收任务运力18.3吨,运载能力接近长征五号,甚至超越猎鹰九号,足以满足大型卫星星座组网、空间站货运等需求。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可回收复用”设计。朱雀三号一子级配备9台自主研发的天鹊-12B液氧甲烷发动机,搭配4组可展收式栅格舵与着陆腿,能在完成轨道发射后精准返回回收场,实现软着陆。官方数据显示,其理论复用次数不低于20次,发射成本可压低至每公斤2万元人民币以内,较传统一次性火箭降低80%-90%,与猎鹰九号成本持平。

在材料与燃料选择上,朱雀三号走出了一条“兼顾成本与效率”的路线。箭体主结构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材料成本仅为猎鹰九号铝锂合金的1/3,且能承受近1000℃的高温,无需加装厚重防热层,大幅简化了箭体结构与维护流程。燃料方面,液氧甲烷的选择更是“直击猎鹰九号痛点”——甲烷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与水蒸气,无积碳残留,火箭回收后无需长时间清理发动机,理论上24小时内即可完成复飞检查,显著提升了发射频次。

与猎鹰九号相比,朱雀三号的设计体现了后发优势。猎鹰九号的核心优势在于“成熟度与可靠性”,自2010年首飞以来,已累计发射近950次,复用技术经过长期验证。但其液氧煤油发动机易产生积碳,导致回收后维护周期长、成本高;铝锂合金箭体防热涂层寿命有限,长期复用成本仍有下降空间。而朱雀三号的液氧甲烷燃料从根源上解决了“积碳难题”,不锈钢箭体虽自重略高,但凭借强劲推力实现了更高的运载能力;更重要的是,液氧甲烷燃料价格仅为煤油的1/3,长期复用下的成本优势将逐步扩大。

不过,朱雀三号也需面对“后发劣势”。猎鹰九号经过十余年迭代,已形成稳定的发射流程与供应链,而朱雀三号尚未经过首飞验证,复用可靠性、发动机长期工作稳定性等仍需实践检验。但从技术潜力来看,朱雀三号的设计更贴合“未来高频次、低成本航天发射”的需求,尤其是在卫星星座组网、商业航天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其优势将逐步凸显。

朱雀三号首飞的另一大看点,是其计划搭载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这款航天器全长10米、宽8米,总重量不超过天舟货运飞船的一半,上行货运能力约2吨。虽运力不及天舟飞船,但胜在可重复使用。它具备冷链运输能力,可携带新鲜蔬菜、水果等物资,解决空间站航天员“新鲜食材短缺”的问题;同时拥有“下行能力”,能将空间站的实验样品、废弃设备带回地球,并在指定机场水平着陆,填补了我国空间站“双向灵活运输”的空白。

更值得关注的是昊龙航天飞机的“未来拓展性”。作为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它的技术积累可直接应用于载人航天领域,未来有望发展为“载人空天飞机”,实现航天员“随到随飞”的天地往返模式。在军事应用领域,昊龙的“可自由出入大气层”特性也具备重要探索价值,可作为“空天战机”的技术验证平台,为未来空天防御、在轨侦察等领域提供技术储备。

朱雀三号与昊龙航天飞机的组合首飞,其意义早已超越“一次发射任务”。对商业航天而言,朱雀三号的成功将彻底改变“星多箭少”的现状,为卫星星座组网提供“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射选项,助力我国在全球轨道资源竞争中占据主动。对空间站建设而言,昊龙航天飞机的加入将完善多元化货运体系,大幅提升空间站的运营效率与灵活性。对航天技术整体发展而言,这次首飞将验证“可回收火箭+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协同工作模式,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可复用项目积累经验。

更重要的是,它将推动我国航天产业链的“降本增效”。从不锈钢箭体、液氧甲烷发动机到回收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的成熟将带动上下游企业突破,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可复用航天产业集群”。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朱雀三号与昊龙航天飞机的尝试,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向领跑迈进”的缩影,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航天领域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需求、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