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板块构造:地球的“生命密码”?科学家开启系外行星“同款”探寻之旅

   时间:2025-11-13 06:57:1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地球生命得以繁衍生息,或许与一项独特的自然进程密不可分——数十亿年前,地球启动了板块构造运动,这项在其他星球尚未被观测到的机制,不仅重塑了地表形态,更维持着碳循环的平衡,让地球在漫长岁月中保持宜居状态。

板块构造被视为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牛津大学学者托比亚斯·迈尔将其比作太空飞船的生命维持装置:它既像循环再生器,不断更新地壳物质;又似恒温调节器,通过碳酸盐-硅酸盐循环调控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当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陆地,板块碰撞引发山脉隆起时,海洋与陆地间的养分循环得以持续,液态水也因温度调控得以留存。

这种循环对气候的稳定作用尤为关键。当大气中二氧化碳与岩石反应后,板块构造将其带入地幔,再通过火山活动重新释放,形成数百万年的动态平衡。历史上,该机制曾多次将地球从“冰室”或“温室”极端状态中挽救回来。科学家指出,若当前人为气候变化引发灾难,未来数百万年间,这一自然过程仍可能成为气候自我修复的关键。

然而,板块构造是否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目前尚无定论。太阳系内,仅地球展现出这种地壳循环模式;系外行星中,也未发现确凿证据。加州大学学者科尔比·奥斯特伯格认为,唯有通过观测其他星球的类似过程,才能解答这一疑问,这也凸显了系外行星研究的价值。

寻找具备板块构造的系外行星,其难度不亚于搜寻外星生命。蒙特利尔大学研究者比约恩·本内克指出,地质过程的标志物往往比生命迹象更难以捕捉。过去三年,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开始以更高精度观测少数岩质行星,科学家由此踏入系外行星地质学这一全新领域。

首颗可能展现板块构造特征的候选星是LHS 3844 b。这颗围绕暗淡恒星运行的行星,质量略大于地球,公转周期仅12小时,导致其一面永远朝向恒星,另一面则处于永恒黑暗,昼夜温差达770℃。尽管环境极端,但迈尔团队通过计算机模型发现,该行星可能因温差驱动形成“半球构造”——一侧地幔物质上涌,另一侧冷物质下沉,这种不对称的地质活动或可视为板块构造的初级形式。

火山活动的分布模式或为板块构造提供间接证据。地球火山多位于板块边缘,若系外行星存在类似分布,可能暗示其内部物质运动方式与板块构造相关。迈尔预测,LHS 3844 b的火山活动在昼夜半球将呈现显著差异。荷兰学者蒂姆·利希滕贝格则强调,行星大小与成分也会影响火山特征,未来需通过长期观测验证这些理论。

探测系外行星火山活动面临技术挑战。岩质行星体积小、亮度低,直接观测熔岩场几乎不可能。科学家转而通过分析行星经过恒星时引起的亮度变化,推断其表面活动模式。例如,LP 791-18 d可能因潮汐力引发剧烈火山活动,其大气中若检测到二氧化碳,或为火山存在的证据。本内克团队正利用韦伯望远镜研究该行星,试图确认其是否被火山气体笼罩。

火山气体的大气特征或成关键线索。奥斯特伯格团队2023年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硫虽为火山活动标志物,但其信号易被臭氧掩盖。不过,二氧化硫会消耗臭氧,因此臭氧浓度波动可能间接指向火山活动。火山霾的暂时性遮挡效应也可通过长期观测推断火山喷发频率。

当行星缺乏大气层时,直接探测地表成分成为可能。LHS 3844 b因温度极高却未熔融,其热发光特征可揭示岩石类型。若表面呈现破碎风化层,可能意味着地质活动停滞;若光滑如新,则暗示近期火山活动。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塞巴斯蒂安·齐巴正分析韦伯望远镜数据,试图通过岩石类型推断其地质历史。

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的劳拉·克雷德伯格将无大气行星视为研究机遇。她指出,岩石记录着星球的演化史:玄武岩形成于地表熔岩冷却,橄榄岩构成地幔主体,而花岗岩则源于板块构造中的岩石再生。通过解析无大气行星的岩石类型,科学家或能首次窥见系外行星的地表结构与地质活动。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