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中国科技企业正以创新为驱动,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这场以技术为核心的较量中,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创新成果的盾牌,更成为连接创新主体、产业链上下游与全球市场的关键纽带。
华为近日揭晓第六届“十大发明”评选结果,这场持续六年的内部技术盛典,不仅记录了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开放协作的创新哲学。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1.24万亿元,2024年单年投入达1797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20.8%。截至目前,全球有效授权专利突破15万件,覆盖通信、算力、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完整专利矩阵。
在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加速完善的背景下,中国创新生态正呈现新气象。截至2024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68.9万件,同比增长14%。国际商标协会首席执行官埃蒂安·桑斯·德·阿塞多指出,知识产权体系通过量化创新价值,为技术流通提供了标准化语言。国际贸易许可者协会当选主席王宁玲则呼吁,行业需建立负责任的知识共享机制,通过开放协作实现产业共荣。
华为的实践为这种理念提供了生动注脚。其专利许可收入2024年约6.3亿美元,《财富》世界500强中48家企业直接或间接获得授权。在开源领域,OpenHarmony社区吸引超8100名开发者,新增代码超1000万行;openEuler操作系统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企业推出的CANN计算框架、仓颉编程语言等开源项目,进一步降低了技术准入门槛。
本届“十大发明”评选聚焦技术可复制性,入选成果均具备嵌入产业链的公共属性。位列榜首的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通过重构资源调度规则,实现千颗处理器低延迟协作,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基础设施支撑。鸿蒙全栈架构通过软硬协同优化,在系统流畅性与安全性上取得突破:方舟引擎提升并行计算效率,星盾架构实现数据主权回归用户。短距光互联技术则通过芯片-链路-网络协同设计,使智算集群可靠性提升3倍,运维效率提高40%。
昇腾384超节点的落地案例,生动诠释了专利群如何转化为产业生产力。该设备实现384张AI处理器高速互联,其技术底座由8项核心专利构成:分布式对等全互联架构解决资源调度难题,低时延内存语义专利将通信效率提升至纳秒级,基于ODSP的光模块检测技术实现7分钟完成全节点监测,智能动态供电专利通过电源-NPU协同控制降低能耗。这些技术形成从硬件到系统的完整创新闭环,使超节点具备规模化部署能力。
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企业已将超20万件专利纳入公共领域,去年上线的“查思专利”平台访问量突破两百万次,推动专利存量向创新增量转化。这种将专利视为技术生态组件而非竞争壁垒的理念,正在重塑产业协作模式——当技术突破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成为可复用的产业公共品,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指数级扩散。
在智能产业演进过程中,开放内涵不断丰富。它既体现在代码共享与标准制定,更表现为对技术复杂性的尊重与协作态度的坚持。从专利许可到开源社区建设,从标准提案到产业联盟,华为用持续十年的创新实践证明:当企业将开放融入组织基因,技术突破便能突破个体局限,演变为产业生态的集体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