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动力电池:以创新为翼拓展多元赛道 深度融入全球共绘能源新蓝图

   时间:2025-11-14 12:31:52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以“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为主题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近日在四川宜宾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为期两天的展会中,低空飞行器、电动船舶等创新产品成为焦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大会期间共签署180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达861.3亿元,项目覆盖动力电池、新型储能、光伏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能源领域,彰显出强劲的产业集聚效应。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近年来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和配套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为83.4GWh,至2024年已突破1000GWh,四年间增长超十倍。多位行业专家指出,动力电池不仅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在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开辟出新的增长空间,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关键力量。

在市场格局方面,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合计市场份额超过60%。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93.9GWh,同比增长42.5%。应用场景的拓展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引擎,储能、低空经济、电动船舶等领域的需求激增,为动力电池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新型储能领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统计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430GWh,全年预计突破580GWh。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储能行业与AI技术的融合正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数据中心对绿色、安全、高效的能源配置需求,为动力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协鑫正与英伟达、华为等企业合作,推进能源大模型研发,构建分布式能源、虚拟电厂等应用场景。

低空经济成为动力电池应用的另一重要赛道。展会期间,宁德时代与上海峰飞航空联合展示的搭载凝聚态电池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引发关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直接影响低空航空器的续航和运营效率。多家企业已加速布局该领域,电动船舶、具身智能、电动工具等新兴应用也在快速崛起,进一步拓展了动力电池的市场边界。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介绍,公司量产的第四代磷酸铁锂电池在性能上全面领先行业主流产品,第五代产品已实现量产,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取得新突破。今年推出的钠离子电池“钠新”系列,降低了对锂资源的依赖,解决了低温性能痛点,为北方地区新能源汽车普及提供了解决方案。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表示,公司全球首创的“电解质热复合转印工艺”攻克了半固态电池量产难题,第一代270Wh/kg方形电芯已量产,第二代400Wh/kg产品计划2026年交付。

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制高点,其商业化进程备受关注。业内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副总经理吴志新预计,半固态电池将有5至7年的商业窗口期,全固态电池或于2032年至2033年实现规模化装车。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则认为,2030年是最乐观的商业化预期,量产可能推迟至2035年。他透露,深蓝汽车计划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示范运行,2030年后量产。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随着动力电池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建议,应建立覆盖生产、回收、梯次利用和再利用的闭环体系,确保资源稳定供给和环境污染风险可控。业内人士指出,回收利用不仅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回收锂在原料供给中的占比还将持续提升,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延伸。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供应链。目前,我国已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供应全球约70%的电池材料和超60%的动力电池。今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出口量达130GWh,同比增长32.7%。企业通过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积极布局欧洲、东南亚和非洲市场,锂电池已成为中国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标志。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