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圣智能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办公室入口处,一座齐天大圣的铜像格外醒目。这座身披红袍金甲、手持金箍棒的雕像,不仅承载着创始人陈方平对《西游记》的深厚情感,更象征着企业“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创业精神。陈方平坦言,公司名称“云圣”正是取自“筋斗云”与“齐天大圣”,这种文化符号的融入,让技术研发与商业实践多了几分人文温度。
作为一家专注于工业无人机及全自动机场系统研发的科技企业,云圣智能已构建起“工业无人机+全自动机场+四维智慧全息操作系统”的技术闭环。其产品体系覆盖电力巡检、新能源监测、消防应急、城市治理、林业防护及智慧文旅六大领域,业务版图延伸至全国20余个省份。面对大疆等行业巨头在低空经济赛道的布局,陈方平认为,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持续创新与组织效能的双重提升:“企业要像生物体一样不断进化,既要保持技术迭代的节奏,更要将执行力沉淀为内在基因。”
陈方平的创业之路始于校园。2016年,这位北京大学计算机视觉与多元传感器融合方向的研究生,在导师与投资人的鼓励下,将实验室的软硬件结合研究转化为商业实践。尽管当时面临学业与创业的双重压力,但电力巡检现场的实地考察让他坚定了方向——在浙江山区,巡检人员需翻山越岭数小时才能完成一基电塔的检查,而传统无人机仍需人工操控,无法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当时行业头部认为全自动巡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恰恰成为我们突破的起点。”陈方平回忆道。
从最初在居民楼Loft办公的“车库阶段”,到如今形成覆盖不同场景的产品矩阵,云圣智能的成长轨迹印证了陈方平“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打破研发、生产、销售部门的壁垒,实现需求洞察、技术攻关与量产落地的无缝衔接。例如,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团队通过与一线人员共同作业,开发出能自主更换电池、识别设备缺陷的无人机系统,将单日巡检效率提升数倍。这种“让问题在早期暴露”的机制,使新产品开发周期从两年缩短至两个月。
在资本运作方面,陈方平展现出独特的务实风格。他坚持在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时启动融资,避免在低谷期被动寻求资金支持。这种策略使云圣智能在疫情期间仍能完成B+轮融资,并通过线上会议快速敲定合作。今年5月,企业宣布完成5亿元D轮融资,估值达数十亿元。但陈方平更看重业绩增长:“融资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持续创造客户价值,才能形成‘产品-销售-融资’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公司近年保持年均翻倍增长,客户结构已从电力行业扩展至多个领域,形成风险分散、需求多元的业务格局。
对于创业本质的认知,陈方平经历了从“速成”到“长跑”的转变。早期他设想三年内将团队扩张至50人,如今更认同“西天取经”的隐喻:“创业如同修行,需要经历技术攻关、市场验证、组织迭代等重重考验。真正的成功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建立可持续的创新能力与抗风险体系。”这种认知驱动着云圣智能不断突破边界——从电力巡检到智慧城市,从单一设备到系统解决方案,始终在低空经济领域探索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