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这颗以红色荒漠示人的星球,曾可能是一片汪洋?最新探测成果显示,35亿年前的火星或许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海洋系统,甚至可能孕育过原始生命。这一颠覆性发现源于中国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的探测行动,其传回的数据为火星古海洋假说提供了关键证据。
祝融号团队联合多国科研机构,通过分析火星北部低地的地质特征,发现了疑似古代海岸线的地貌结构。这些延伸数百公里的起伏地形,与地球海滩脊、浅滩的形态高度吻合。更引人注目的是,火星车搭载的次表层探测雷达在地下80米深处探测到多层沉积结构,这种特征在地球海岸带极为常见,却难以用风蚀或火山活动解释。为确保结论可靠性,研究团队将祝融号的现场数据与NASA轨道器影像、欧洲空间局地形数据及天问一号多光谱观测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形成完整证据链。
地质证据链中,不同海拔台地的矿物分布成为关键线索。低海拔区域富含层状硅酸盐矿物,这类物质需长期液态水环境才能形成;而高海拔台地则分布着火山岩碎屑,二者构成清晰的"水陆过渡带"特征。科学家甚至识别出"高水位期"与"低水位期"的沉积层,暗示火星海洋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潮汐涨落现象。这些发现直接回应了科学界的质疑——部分学者曾认为火星磁场薄弱、大气稀薄,无法长期维持液态水体。
研究团队提出"阶段性海洋"模型破解争议:35亿年前火星火山活动频繁,喷发气体短暂增厚大气层,形成温暖湿润的"黄金窗口期",地下冰川融化汇聚成海;随着火山活动减弱,大气层消散,海水或冻结或蒸发,仅留下海岸线遗迹。这一模型完美解释了多层海岸线的成因——最高层对应火山活动鼎盛期的"洪水泛滥期",最低层则记录了海洋消退的尾声阶段。
火星海洋假说若成立,将极大改写地外生命探索版图。地球生命诞生于38亿年前,与火星海洋存在时期高度重叠。液态水作为生命起源的关键要素,其曾在火星广泛存在的发现,意味着古海岸沉积物中可能保存着微生物化石。目前祝融号正重点探测海洋遗迹区,而NASA毅力号火星车则在另一区域寻找湖泊沉积证据,两国探测器的数据互补或将拼凑出火星完整水文史。
国际火星探测计划已将古海岸线列为重点目标。欧洲"火星生物探测车"、NASA样本返回任务及中国后续火星探测项目,均计划对该区域进行深入考察。科学家甚至设想未来开展"火星深钻"计划,通过获取地下数千米岩芯样本,寻找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从红色荒漠到蓝色星球的认知转变,让这颗邻近行星的过去比现在生动百倍——它或许曾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宜居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