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米粒般微智宝:水中自主协作,开启微型机器人智能新纪元

   时间:2025-11-18 23:07:1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德国科研团队在微型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出名为“smartlets”的智能微型机器人集群。这些边长约1毫米的立方体机器人不仅能在水中自主运动,还能通过光信号实现群体通信与协同作业,为未来微型机器人技术开辟了全新方向。该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机器人学》期刊,标志着分布式智能系统进入微观尺度应用阶段。

研究团队从折纸艺术中汲取灵感,通过应力工程实现平面结构的自组装。每个机器人主体由多层聚合物堆叠而成,包含光敏刚性层、水凝胶铰链和牺牲层。当牺牲层被选择性溶解后,预应力驱动平面结构卷曲成中空立方体,有机太阳能电池自动卷成直径200微米的管状结构,连接铰链则精确折叠成90度角。这种三维结构使内外表面均得到充分利用:八条边缘部署卷曲式太阳能电池,内部集成硅芯片、微型LED和光电探测器,外部预留对接接口。

能源系统设计堪称精妙,微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标准光照下可产生37.5微瓦功率,完全满足系统16-33微瓦的功耗需求。核心处理器采用180纳米工艺制造的CMOS芯片,睡眠模式功耗仅0.16微瓦,活跃模式也不超过6.3微瓦。气泡发生器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氧气泡调节浮力,使机器人能像潜水艇般自由升降。实验显示,单个机器人可通过调节气泡产生速率精确控制运动轨迹,整个过程无需外部控制线缆。

群体通信机制借鉴摩尔斯电码原理,每个机器人配备不同颜色的微型LED发射器和光电二极管接收器。在4毫米通信范围内,它们能以1-1000赫兹频率传输数据,通过独特身份识别码实现个体寻址。测试中,以200赫兹频率发送的指令仅被预设机器人接收执行,其他个体保持静止。这种精确控制能力为构建复杂集群系统奠定基础,未来可实现任务分工与协同作业。

自组装技术突破体现在表面张力驱动的对接机制。研究人员在立方体外表面设计亲水-疏水图案,当两个机器人相遇时,互补图案会在表面张力作用下自动吸引对接。通过精心设计图案组合,多个机器人已成功拼出T、U、C等字母形状。这种模块化设计使不同功能单元可按需组合,例如传感器单元与计算单元对接后,即可形成环境监测系统。

制造工艺融合微纳加工技术,整个流程包含60余个精密步骤。芯片连接采用创新的固液互扩散焊接技术,在10微米铜层和5微米锡层真空回流形成稳定焊点,既降低接触电阻又承受折叠应力。这种技术使140微米见方的硅芯片可靠集成到柔性系统中,为实现复杂电子功能提供可能。碱性溶液中的自折叠过程通过pH值精确控制,确保折叠速度与形态稳定性。

实际应用场景已展开探索,医疗领域可实现精准药物递送与微创诊断。这些生物相容性机器人能通过血管抵达病灶,根据化学信号自主释放药物或采集组织样本。环境监测方面,分布式机器人网络可实时检测水质参数、污染物浓度和微生物活动,通过光信号传递数据形成完整环境图谱。天然湖水测试证实,机器人能在真实环境中稳定工作,未来计划集成化学能源拓展应用范围。

研究团队正开发化学与声学传感模块,提升环境感知能力。优化后的微处理器将支持更复杂决策算法,使机器人具备基础学习能力。长期目标指向“微型机器人生态学”研究,当不同功能机器人共存时,其相互作用网络可能揭示生命系统组织原理。这种从个体智能到群体智慧的跨越,正在重新定义微型机器人的技术边界与应用潜力。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