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苹果在iPhone诞生十周年之际,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Phone X。这款机型不仅首次采用了“全面屏”设计,还搭载了“3D人脸识别”技术,为后续多代iPhone的外观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苹果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其正面的“刘海”设计却一直饱受争议。尽管后续演变为“药丸”形状并逐渐缩小,但始终未能达到用户心中的完美标准。
据多方爆料,苹果计划在2027年iPhone诞生二十周年之际,彻底移除屏幕上的“药丸”设计,并将整套原深感摄像头系统完美隐藏于屏幕下方。这一消息得到了彭博社记者古尔曼和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的多次确认。苹果还预计在2026年推出的首款折叠屏机型上,率先采用全新的“屏下前置摄像头”设计。
若这一计划成真,苹果将用十年时间,完成iPhone从“刘海屏”到“药丸/挖孔屏”,再到“真全面屏”和“真全面屏+屏下3D人脸识别”的技术演进。iPhone X曾引领手机行业进入全面屏和人脸识别时代,但多年来,真正的全面屏设计和3D人脸识别技术却未能广泛普及。
尽管3D人脸识别技术被视为新一代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方向,但其普及之路充满挑战。目前,只有苹果、华为和荣耀等少数厂商大力采用这一技术。例如,华为Mate 70 Pro/Pro+搭载了3D人脸识别和侧边指纹识别,而Mate 70则采用2D人脸识别和侧边指纹识别。甚至苹果自身也在不同产品线中采用不同识别技术,如iPad Pro使用3D人脸识别,而iPad Air则采用侧边指纹识别。
3D人脸识别技术难以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本和技术门槛。整套3D结构光组件造价高昂,且需要极高的制造工艺和装配精度。与之配套的算法系统也是关键,只有软硬件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目前只有苹果和华为的高端旗舰机型能够支撑这一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在全面屏设计方面,实现“真全面屏”并非难事。中低端机型通过采用光学屏下指纹或侧边指纹识别,并省略前置摄像头,即可成为真全面屏机型。然而,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前置摄像头隐藏于屏幕下方,同时保证屏幕显示效果和前置成像质量。努比亚、红魔和中兴等厂商近年来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推出了多款真全面屏机型。
例如,努比亚和红魔今年推出的旗舰机型,基于第七代屏下摄像技术,正面几乎看不出前摄存在。这些机型配备了1.5K分辨率显示屏和144Hz刷新率,兼顾了显示精细度和流畅度。实际测试显示,除了极低亮度场景外,日常使用中前摄几乎不可见,自拍效果也因AI高清算法的加持而显著提升。
上游技术和方案厂商也在推动“屏下摄像+屏下3D人脸识别”的集成方案。早在2022年,维信诺就推出了相关解决方案,通过透明OLED屏和重新设计的屏幕驱动背板,实现了前摄和3D人脸识别的隐藏式设计。在SID 2025展会上,维信诺展示了新版一体化方案,京东方和TCL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也在加速相关技术研发。
苹果对3D人脸识别技术的执着,源于其将全面屏形态、生物识别技术和前置摄像头应用视为一个整体。3D人脸识别不仅支持解锁和支付,还带来了动话表情、拟我表情和AR应用等衍生功能,这是其他生物识别技术难以比拟的。前置摄像头方面,苹果的人像居中和人像光效等技术也深受用户喜爱。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苹果选择在用户相对不那么在意的方面进行妥协,同时持续优化和调整,直至实现最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