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专访联想创投梁颖:具身智能商业化遇挑战,2026投资转向核心部件

   时间:2025-11-20 03:54:1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具身智能领域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热度持续攀升,然而估值泡沫与商业化迟缓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引发投资界的担忧。近期,高盛报告指出行业面临“订单荒”,同时Figure对优必选相关视频涉嫌AI合成提出质疑,将具身智能行业推向舆论风口,暴露出其在订单落地与技术真实性方面的双重挑战。

联想创投集团董事总经理梁颖在接受专访时,从投资人视角剖析了行业当前困境与未来投资方向的转变。作为在该领域深耕超十年的投资方,联想创投曾参与逐际动力首轮投资,见证其估值从三四亿元跃升至三四十亿元,并孵化出云迹科技、星动纪元和零重力飞机工业等多家代表性企业。

针对行业质疑,梁颖指出,核心在于验证“客户端是否真正使用已采购的机器人”,当前许多产品尚未形成有效商业闭环。她进一步指出,行业深层问题不仅在于AI能力不足,硬件本体同样不成熟,存在稳定性差、功耗高、负载能力弱等瓶颈。在她看来,具身智能不应简单等同于双足人形机器人,“人形或许是终极目标”,但商业落地的关键在于场景适配,而非形态模仿。基于此判断,联想创投计划在2026年将投资重点从机器人本体转向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部件领域。

在讨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临界点时,梁颖表示,具身智能的核心是提升机器智能化水平,而非局限于仿人形态。当前AI大模型与机器人的结合解决了传统机器人单一任务、训练周期长的问题,但产业拐点尚未到来,理想化的类人机器人仍需10年时间。她以特斯拉工厂为例,指出其已实现高度自动化,剩余需机器人替代的操作对成本效率要求极高,当前技术仍难以满足。

对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瓶颈,梁颖坦言,机器人大脑、小脑算法及硬件本体均未达到大规模产业化成熟阶段。许多创业公司认为硬件已成熟,仅需AI加持即可,但现实是硬件本体存在诸多问题。她以今年亦庄机器人运动会为例,指出参赛机器人稳定性差、功耗高、依赖遥操,难以独立完成简单任务,凸显技术落地难度。

针对人形机器人是否陷入“技术堆砌难落地”的争议,梁颖认为,实现与人比肩的灵活性需至少50个自由度关节,但会引发成本飙升、小型化受阻、功耗过高等问题。当前许多企业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估值虚高但商业化价值有限,多数产品仅适用于科研场景,真正能落地的成熟产品稀缺。

在探讨具身智能模块化设计时,梁颖提出,机械臂与移动平台的组合可解决技术突破分散、落地场景碎片化的问题。她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可拆分为上下两部分,机械臂与移动平台的形式(双足、轮式或四足)需适配场景。例如,工厂场景中四足或轮式效率更高,家庭场景则需稳定、安全且空间适配性强的形态。核心是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使机器替代人的经济模型成立。

对于行业“订单荒”现象,梁颖强调,需关注客户端实际使用情况,许多产品尚未完善,仅是演示版本。她鼓励企业尝试,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而非追求一步到位。她认为,资本推动行业发展有利有弊,过度催生易造成泡沫,但缺乏资本支持会延长企业成长周期。

在投资方向上,梁颖表示,短期To B领域更易商业落地,To C领域虽市场潜力大但技术难度高。联想创投更看重长期价值,未来投资逻辑将聚焦技术与应用迭代,通过螺旋上升推动行业向理想目标迈进。她认为,具身智能商业化需解决降本增效问题,突破口可能在于危险、污染等人类不宜涉足的场景,核心是用合理成本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2026年投资计划,梁颖透露,联想创投已布局30多家机器人企业,早期投资了7-8家具身智能公司。随着资本周期变化,未来将逐渐向产业链上游零部件领域倾斜,同时关注已投企业的商业化落地,帮助其找到切入点。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