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于近日平安返回地球,搭乘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状态良好,顺利出舱,标志着此次任务圆满完成。然而,此次返程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惊险经历: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经评估,最大可能由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最终决定由神舟二十一号飞船接航天员回家。
回顾历史,人类在航天早期就曾有意散布空间碎片。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施的“西福特计划”将4.3亿根铜质针状偶极天线散布到轨道上,用于辅助远程通信。时至今日,仍有大量铜针残留在轨道上,偶尔返回大气层。反卫星武器试验也产生了大量早期空间碎片。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地球轨道上的空间碎片数量急剧增加。据欧洲空间局发布的空间环境报告,截至2024年8月,可追踪的尺寸超过10厘米的空间碎片已超过4.4万个,1厘米以上的达120万个,更小的碎片则不计其数。
低轨道上的空间碎片受大气阻力影响会逐渐降轨陨落,并在大气层中烧毁。然而,高轨道上的碎片则能存留很久。例如,苏联1972年发射失败的“宇宙-482”金星探测器着陆舱,在地球轨道上漂浮了53年后才坠回大气层。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空间碎片的长期威胁。
空间碎片的危害主要源于其高速运动。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括航天员在内的所有太空物体都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飞行,是步枪子弹速度的10倍。尽管航天员出舱活动时看似悠闲飘荡,但实际上他们与空间站等设备的运行方向和速度完全一致。一旦两个物体的轨道交叉,碰撞将产生巨大破坏力,不仅可能击碎航天器外壳或控制系统,还会产生更多次级碎片,形成连锁反应。
对于航天员而言,空间碎片的威胁尤为严峻。他们身着的舱外航天服防护能力有限,即使是毫米级碎片也可能击穿防护层,危及生命。如果碎片破坏了飞船返回舱的防热涂层,将给航天员的返程之路埋下重大隐患。此次神舟二十号返回舱舷窗玻璃的裂纹正是这一威胁的直接体现。
面对空间碎片的挑战,现代航天器设计从源头入手,努力减少碎片产生。例如,采用防爆燃料贮箱、减少外露部件等措施。航天器退役时,会主动变轨、再入大气层销毁或转移至遥远的“墓地”轨道。对于已存在的碎片,航天器则根据尺寸采取不同策略:针对较大碎片,通过轨道规避来躲避;对于难以观测的小型碎片,则依靠坚固的防护结构来抵御。
长期驻人的空间站对防护要求更高。以国际空间站为例,其防护结构需能经受直径1.3厘米的铝球以每秒7公里速度垂直撞击的考验。为此,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均采用了惠普尔防护罩。这种防护罩由金属层、中间空隙和内层厚板组成,能将高速撞击的碎片粉碎并分散能量,从而保护航天器内部结构。中国空间站还进一步优化了防护结构,采用复合材料填充式设计,既减轻了重量,又提升了抗冲击性能,为航天员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空间站的防护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各部分的关键性进行区域分级。例如,航天员生命保障核心区的密封舱防护层级最高,而太阳翼等部件则更多依靠冗余设计来降低风险。航天员在轨维修也是防护体系的重要环节。此前,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了中国航天首次舱外维修任务,后续乘组也持续安装防护装置并开展巡检,为空间站“披甲”护航。
此次神舟二十号任务中的意外插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严谨的安全意识和高效的应急方案。自神舟十二号任务起,中国载人飞船发射便采用“发一备一”的滚动备份机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接回航天员。这种未雨绸缪的准备,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