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行业波动加剧、AI领域估值争议持续发酵的背景下,英伟达公布的最新财报数据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这家芯片巨头以远超预期的业绩表现,有力回应了关于AI泡沫和增长瓶颈的质疑。根据财报披露,英伟达在2026财年第三财季实现570.06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62%;净利润达319.10亿美元,同比增长65%,两项核心指标均超过华尔街分析师预期。
数据中心业务继续扮演业绩引擎角色,该板块当季收入达512亿美元,同比增长66%,环比增长25%,占总营收比例接近九成。其中计算业务贡献430亿美元,网络业务带来82亿美元。公司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透露,用于云服务器的高端GPU产品已出现供不应求局面,Blackwell架构芯片的销量远超预期,前代Hopper架构芯片全生命周期出货量达400万颗,而Blackwell在相同时间段内已出货600万颗。
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对未来业绩释放出强烈信心。公司预计第四财季销售额将达到650亿美元(上下浮动2%),显著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620亿美元。更令市场振奋的是,管理层披露截至2026年的五个季度内,Blackwell与Rubin架构产品的可见收入已突破5000亿美元,订单储备量约2000万颗GPU。财务总监科莱特·克雷斯强调,这个数字仍存在上行空间。
在核心业务持续爆发的同时,英伟达多元化战略成效显现。游戏与AI PC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0%至43亿美元,专业可视化业务增长56%至7.60亿美元,汽车及机器人业务增长32%至5.92亿美元。这种多线并进的格局,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AI全栈生态中的主导地位。财报发布前一日,英伟达联合微软、Anthropic宣布达成数百亿美元战略合作,计划向后者提供高达1GW的算力支持,这笔交易被视为AI基础设施需求持续扩张的重要信号。
资本市场对这份财报反应积极。尽管三季度以来部分投资机构出现调仓动作——亿万富翁彼得·蒂尔清仓全部英伟达持股,软银也在10月出售所持3210万股——但财报发布当日公司股价仍上涨2.85%,总市值达4.53万亿美元。这种市场表现,与纳指同期震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英伟达在科技股中的特殊地位。
针对外界关于AI投资过热的质疑,公司创始人黄仁勋在多个场合进行反驳。他指出当前AI发展轨迹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存在本质区别,现在GPU等关键算力资源几乎全部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从模型训练到推理应用,算力需求正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我们已经进入AI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扩张,新的基础模型构建者、AI初创公司不断涌现,覆盖更多行业和国家"。
行业分析师观察到,主流科技企业的AI资本支出未见减速迹象。Anthropic、OpenAI、meta等公司的训练规模持续扩大,各国AI主权战略和物理AI需求形成新的增长极。花旗银行最新报告维持对英伟达"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上调至220美元,分析师指出受先进封装产能限制,AI芯片供应紧张局面可能持续至2026年。这种供需格局,为英伟达维持高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