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首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空间基础设施,正加速在非洲国家落地生根,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姜卫平在近日举行的国际科技合作论坛上透露,这一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在非洲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并产生显著效益。
在武汉举办的2025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上,来自中国与非洲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赋能非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论坛期间,北斗系统在非洲的多元化应用案例成为焦点话题。据介绍,北斗是全球唯一同时提供星座标准服务、天基广域增强、精密单点增强及地基增强PNT(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其技术优势正通过国际合作转化为非洲发展的实际成果。
截至2023年底,北斗系统已纳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国际搜救等10余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姜卫平指出,国际标准的认可为北斗全球化应用扫清了障碍,目前已有138个国家用户采用中国北斗产品、技术及服务,应用场景从传统导航扩展至农业、交通、测绘等多个领域。他强调,卫星导航作为全球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互操作是大势所趋,北斗的星基增强、地基增强及短报文通信功能,为其跨时空、跨行业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非洲大陆,北斗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产业模式。中非农业合作项目中,植保无人机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完成农田测绘、水稻播种及除草剂喷洒等作业,农药喷洒效率提升数倍;塞内加尔将北斗自动驾驶系统装备于大中型拖拉机,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智能化,农机作业效率显著提高;该国捷斯图巴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全程参与路面施工管控,确保工程精度与进度。
姜卫平表示,北斗系统不仅助力非洲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更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换道超车”。他透露,未来中非将合作构建新一代地基时空基准框架,该框架既统一标准,又能兼容各国传统坐标体系,为非洲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北斗在非洲的应用已从单一领域向综合解决方案延伸,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