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嫦娥六号带回月壤新发现:月球也有“铁锈”,揭示全新氧化反应机制

   时间:2025-11-21 04:20:0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我国月球科学研究近日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珍贵样品,首次发现了由大型撞击事件形成的微米级赤铁矿(α-Fe2O3)和磁赤铁矿(γ-Fe2O3)晶体。这一发现表明,月球表面的土壤和岩石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发生类似“生锈”的氧化反应。

研究团队确认了月球原生赤铁矿颗粒的独特晶格结构和产状特征,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这一成果为解释南极-艾特肯盆地周边磁异常现象提供了直接的样品证据,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该发现不仅刷新了科学界对月球环境条件的认知,也为后续月球演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传统认知中,地球因富含水和氧气,铁元素易被氧化形成三氧化二铁,即常见的铁锈。但月球表面缺乏大气层保护且极度干燥,长期被视为典型的还原性环境,难以形成高价态铁氧化物。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凌宗成教授指出,此次发现的月球赤铁矿虽与地球成分相同,但其形成过程截然不同——与月球历史上的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

作为太阳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结构,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能量远超月球其他区域,其特殊地质条件为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物质演化提供了天然实验室。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该区域采集样品,为这项突破性研究提供了关键物质基础。科研人员通过精密分析,首次在实验室环境下还原了月球表面氧化反应的具体路径。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