钍基熔盐堆的核心原料钍,是一种与稀土金属共生的放射性元素。虽然钍本身并不属于稀土家族,但其在稀土开采过程中作为伴生物被大量提取。中国作为全球稀土资源大国,每年在提炼稀土的过程中会分离出大量钍元素。这些原本被视为工业废料的钍,如今正通过先进技术转化为宝贵的核能资源。
从技术原理来看,钍基熔盐堆通过一系列核反应将钍-232转化为铀-233。这一过程涉及中子吸收、β衰变等复杂反应链,最终生成的铀-233成为核裂变的主要燃料。与传统核电站不同,钍基熔盐堆采用液态氟化盐作为冷却剂和燃料载体,在高温下形成熔盐混合物,通过换热系统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能量转化效率,还显著增强了安全性。
中国在钍基熔盐堆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21年,位于甘肃武威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完成主体建设。2023年10月,该实验堆首次实现临界反应,次年6月达到满功率运行。2025年11月,实验堆成功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进展,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钍基熔盐堆核心技术的国家。
安全性能是钍基熔盐堆的另一大优势。研发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冷冻塞安全阀系统,在反应堆底部设置由冷冻盐堵塞的管道。当系统温度异常或断电时,冷冻塞自动熔化,液态核燃料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地下应急储存罐,核反应随即终止。这种完全依靠物理规律的安全机制,无需人工干预或外部电源,可有效避免类似福岛核事故的风险。
能量密度方面,钍基熔盐堆展现出惊人优势。据测算,1吨钍铀混合燃料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或350万吨标准煤。基于这一特性,钍基熔盐堆发电成本预计可降至每度0.1元,仅为燃煤发电成本的1/3至1/4。规模化应用后,成本有望进一步降至每度5分钱,在能源经济性方面具有显著竞争力。
除了发电,钍基熔盐堆的高温余热还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其运行产生的650-700摄氏度高温,可用于氢气制备、化工生产高温工艺热供应以及城市供暖等领域。在氢能产业方面,700摄氏度高温足以打破水或甲烷的化学键,实现高效制氢。在化工领域,可为石油制乙烯、合成氨等反应提供必需的高温条件。钍基熔盐堆还可与太阳能、风能形成互补系统,增强电网稳定性。
中国在钍基熔盐堆领域的突破,源于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甘肃武威实验堆的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核心设备实现100%自主生产。材料领域,多家企业研发出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种合金和核级材料,为反应堆稳定运行提供保障。设备制造方面,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企业承担了压力容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制任务,浙富控股、宝色股份等则提供了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系统。
发展钍基熔盐堆技术,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传统贫铀国,中国曾长期依赖进口铀资源满足核能发展需求。2020年,国内核电站80%的铀需从国外进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铀供应链面临不确定性风险。钍基熔盐堆技术的成熟,使中国可充分利用丰富的钍资源(探明储量超100万吨,占全球70%),实现能源自主可控。专家指出,中国钍资源足以支撑未来上千年的能源需求,为能源安全提供长期保障。
国际能源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钍基熔盐堆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凭借技术领先优势,中国有望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引领第四代核电技术发展。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更可能催生以中国为核心的"钍能源共同体",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