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源开放日共探具身智能新路径 携手伙伴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

   时间:2025-11-21 04:52:0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智源具身智能开放日活动近日在北京中关村拉开帷幕,来自智源研究院、学术界及产业界的40余家顶尖机构、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具身智能模型研发、硬件创新与产业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会专家普遍指出,具身智能技术正以超预期的速度突破边界,但行业面临标准化生态缺失、技术落地门槛高等挑战,亟需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环境。

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人工智能正经历从专用机器人向通用具身智能的范式转变,但现有模型仍存在"场景适配性差、操作精度不足、交互体验割裂"三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智源研究院构建了全栈式技术体系:底层搭建跨本体数据采集平台与标准化工具链,中层研发具身大小脑协同架构及多模态基座模型,顶层建立覆盖感知、决策、执行全流程的评测基准,形成可复用的公共技术底座。

据技术团队介绍,该体系已实现三大突破:一是通过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形态机器人的操作数据转化为统一表征;二是开发出自进化学习框架,使模型在开放环境中持续优化;三是建立行业首个具身智能评测矩阵,涵盖200余项细分指标。目前已有30余家产业链企业接入该平台,在工业巡检、物流搬运等场景完成初步验证。

在技术路线争论环节,分层架构与端到端模型成为讨论焦点。多数企业代表认为,当前工程化落地阶段,解耦感知、规划与控制模块的分层系统更具稳定性优势,其模块化设计便于快速迭代。但长期来看,行业需要向通用基座模型演进,这要求建立统一的场景语义编码、构建闭环数据工厂,并制定跨平台评测标准。某头部机器人企业CTO指出:"通用模型不是简单堆砌数据,而是要实现认知能力的跃迁。"

硬件与模型的协同创新成为另一热点。某自动驾驶企业负责人表示,力控传感器精度已提升至0.01牛顿级,但柔性执行器仍制约复杂任务完成度。针对人形机器人形态争议,多数观点认为其符合人类认知习惯,但商业化形态将由任务需求决定——能源行业可能优先发展轮式+机械臂构型,而医疗场景则需要更灵巧的仿生结构。某能源集团代表强调:"我们更关注系统在-20℃环境下的稳定性,而非是否具备人类外形。"

场景方代表明确提出四大落地标准:系统连续运行时长需超过2000小时,单次部署成本控制在50万元以内,安全防护机制达到功能安全ISO 13849标准,且能与现有MES系统无缝对接。某制造企业负责人透露,其与智源合作的产线改造项目,通过聚焦"零件分拣"单一任务,三个月内实现投资回报率转正,验证了"单点突破-场景扩展"路径的可行性。

活动现场,智源研究院宣布将开放最新研发的具身数据集与仿真平台,包含10万条多模态操作序列及500个虚拟测试场景。同时启动"灯塔计划",与10家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工业场景下的通用操作模型。技术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搭建具身智能的'Linux系统',让任何企业都能基于公共底座开发专属应用。"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