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乌镇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焦点。这些曾经价格高昂的科技产品,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大众市场。多家中国企业推出的新款人形机器人,价格已下探至万元级别,标志着"中国智造"正在掀起一场产业变革。
价格革命的背后是技术突破与供应链优势的双重驱动。松延动力推出的"小布米"人形机器人售价仅9998元,其创始人姜哲源透露,这一突破得益于零部件自研比例的提升、材料与结构设计的革新,以及本土供应链的强大支撑。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市场数据印证着这场变革的深度。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突破1350万套,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京东平台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内超百款智能机器人产品上新,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交金额同比增长757%,显示出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价格下探的同时,产品性能却在持续升级。加速进化推出的Booster K1具身开发平台,限时售价2.99万元起,已构建起覆盖教育、科研、赛事等场景的完整开发生态。宇树科技的Unitree R1 AIR同样降至2.99万元,具备更强的功能拓展性。这些产品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跑步、跳舞,而是支持图形化编程、配套课程开发,向"消费级"市场加速迈进。
产业竞争的焦点正从价格转向生态构建。加速进化CEO程昊指出,当前市场缺乏适合二次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平台,企业希望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更多开发者入局,从而掌握未来应用场景的定义权。这种"生态护城河"战略,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技术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智源研究院发布的Emu3.5多模态大模型,使人形机器人从"预设场景"走向"泛化适应",从"机械执行"转向"智能交互"。这一突破大幅降低了机器人的训练成本,推动其向更广泛的场景渗透。在展会现场,仿生机器人已能走出自然步态,其逼真程度甚至引发观众误认,工作人员不得不现场拆解展示机械结构以证真伪。
这场由中国企业引领的机器人普及浪潮,正在重演新能源汽车的故事。从零部件生产到组装调试,全产业链效率的持续优化,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当机器人像家电、汽车一样普及,一个万亿级产业生态正在悄然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