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宁举办的2025年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正式揭晓了本年度最具代表性的十大科普关键词。这些词汇经过严格筛选,既反映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科技前沿与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从人工智能到文化遗产,从创新模式到未来产业,十个关键词共同勾勒出2025年科学传播的核心图景。
此次评选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共同发起,专家团队通过多维度评估体系确定最终名单。评选过程涵盖三个核心标准:行业认可度、媒体传播力与公众关注度。研究人员依托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等权威平台,对数万个候选词汇进行大数据分析,结合专家论证形成最终结果。这种评选方式既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又体现了社会影响力。
入选的十大热词呈现明显的跨界特征。科技领域占据半数席位,"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智能体"等词汇折射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社会文化类词汇同样引人注目,"科学家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入选,彰显了科学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性。"低空经济""场景创新"等经济类术语,则揭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工业遗产"与"科幻产业"的并列出现,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未来想象的辩证统一。
这些关键词的传播效应已初步显现。数据显示,"全国科普月"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平台的阅读量突破12亿次,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大模型技术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落地应用,使相关科普内容的点击率同比增长47%。工业遗产保护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数字化重生,吸引超过800万青少年参与线上体验。这种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正在重塑公众的科学认知方式。
评选委员会专家指出,十大热词不仅是对年度现象的总结,更蕴含着发展趋势的预判。随着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成熟,未来科普热词的评选将面临更多元化的挑战。如何平衡专业深度与传播广度,如何构建跨学科的话语体系,将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此次入选词汇的广泛应用,为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