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无人快递车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视频中,一辆无人快递车在封闭道路前不断重复“让一下”,却未能理解修路工人的右转指示,工人无奈感叹其“听不懂人话”。这一场景折射出公众对无人快递车融入城市交通的深层期待:不仅需遵守规则,更应具备灵活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随着无人快递车在多地投入使用,类似场景逐渐增多,部分案例甚至暴露出安全隐患。有车辆因系统故障突然停在路中央或逆行,造成交通堵塞;另有车辆在遇到晾晒的粮食、倒地的电动车等非标准障碍物时无法避让,引发轻微事故。针对此类问题,南京市高淳区近期约谈两家重点快递企业,要求企业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防范因无人设备违规操作引发的道路风险。
专家指出,无人快递车作为城市交通的新参与者,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规则遵守”与“应变能力”。面对复杂路况,车辆能否安全、合法、高效地完成配送任务,直接关系到其能否真正融入城市交通生态。例如,某快递企业测试中,其无人车因未能识别临时施工路段,导致配送延误并引发周边交通混乱,此类案例凸显技术升级的紧迫性。
当前,全国仅部分城市出台了无人快递车管理细则,涉及最高时速、路权划分、测试标准及牌照发放等条款,但各地规定差异较大。业内人士建议,应建立统一的运营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维护、检测及调度责任人,确保车辆性能稳定、定位精准。例如,某城市要求无人快递车必须配备实时监控系统,并设置紧急联络通道,以便后台人员及时介入处理异常情况。
技术进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基于算法的路径规划系统可优化车队行驶路线,避免车辆集中;车车通信技术则允许无人车之间“协商”避让,减少拥堵。部分企业已试点紧急通话功能,允许车辆在遇到非常规状况时与后台人工客服直接沟通,提升处置效率。这些创新尝试表明,技术升级与制度完善相结合,是推动无人快递车安全落地的关键。
无人快递车的普及还需车路协同环境的支持。通过车路通信系统,车辆可与交通信号灯、监控设备等基础设施实时交互,获取路况信息并调整行驶策略。例如,某智慧交通试点项目中,无人快递车与“交通大脑”联动,根据实时数据优化配送路径,同时遵守信号灯配时规则,显著提升了通行效率。这种“车-路-云”一体化模式,为无人设备融入城市交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从“尝鲜”到“常态”,无人快递车的推广需经历技术迭代、制度完善与公众适应的多重考验。当社会逐渐习惯与无人设备共享道路空间时,一个更高效、更安全的智慧交通生态或将逐步形成。这一过程中,技术、规则与人文关怀的协同,将成为决定其成败的核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