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焦江河文化传播的学术分论坛近日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书写大河——水的世界和鸣”主题展开深度探讨。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在主旨演讲中提出,文学作为大河文明的重要载体,正面临从传统形态向现代传播转型的关键节点。他以自身创作实践为例,阐释了纪实文学在记录长江文明演进中的独特价值。
章剑华创作的《大江之上》《世纪江村》《经典之城》三部纪实作品,系统梳理了长江流域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轨迹。这些作品通过具体人物与事件,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叙事框架。但他同时指出,在信息传播加速的当下,长篇文字作品的受众覆盖面正面临挑战,需要探索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传播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学转化提供了新路径。章剑华透露正在尝试将三部长江主题作品改编为微短剧,目前已完成30集剧本创作并寻求媒体合作。这种尝试源于他对传播趋势的观察:微短剧不仅在国内拥有庞大受众,其简洁生动的叙事方式也受到海外观众青睐。此前他将《故宫三部曲》通过AI生成系列油画,展览期间吸引逾万名观众参观,验证了跨媒介传播的可行性。
在艺术形式转化方面,这位文艺工作者展现出跨界探索的勇气。除影视改编外,他还利用AI技术将原创歌词自动生成音乐作品,实现文学与听觉艺术的融合。这种创新实践背后,是对传播效能的深刻思考——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受众接触门槛,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的姿态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国际传播策略是另一个核心议题。章剑华以费孝通《江村经济》的传播案例说明,文化输出需要建立共通的话语体系。当年费孝通在邮轮上向外国学者解释研究内容时,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长江边农村的发展变化”,这种通俗化的表达方式突破了语言屏障。这启示当代创作者,讲述中国故事既要保持文化内核,又要寻找世界听得懂的表达方式。
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具有示范意义。从古代稻作技术到当代桥梁工程,这条大河见证着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与会专家形成共识:通过技术赋能文艺创作,将长江故事转化为绘画、影视、数字艺术等多元形态,能够构建更具穿透力的文化传播矩阵,让世界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作品理解中国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