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举办的汽车供应链主题会议上,理事长张永伟围绕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演变发表深度见解。他指出,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技术输入到智能成果输出的关键转型,动力电池领域已形成全球性竞争优势,未来整车及零部件的"中国含量"将成为衡量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标尺。
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装机量占比已逼近70%,连续多年稳居首位。经过五年技术攻坚,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完成从"两头在外"到"技术外溢"的跨越式发展。张永伟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汽车年产量将突破4000万辆,其中海外产销量有望超过12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45%左右。届时全球汽车产业使用的中国零部件价值总量,将与整车出口规模形成双轮驱动。
在产业优势凸显的同时,供应链安全风险同步显现。张永伟将动力电池、芯片、操作系统列为三大战略领域:动力电池产业面临资源卡脖子与技术迭代双重压力,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地理集中分布,叠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可能引发现有产能结构性过剩;芯片领域虽在算力芯片取得突破,但上百种控制类芯片的国产化率仍不足30%,构成智能汽车发展瓶颈;操作系统作为战略制高点,若长期依赖国外技术,未来切换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
针对全球化布局,张永伟提出"双工厂"战略模型:中国总部作为决策中枢负责技术研发与远程管控,海外基地专注标准化生产执行,通过空间分离实现风险对冲。整车企业供应链管理正从"零库存"模式向"安全可控"体系转型,零部件企业则需构建"快速响应+就近供应"的弹性网络,通过持续技术迭代突破内卷困境。
当前产业最突出的矛盾在于供需错配:整车企业难以获取可靠的新型零部件,创新型企业缺乏上车验证通道。张永伟建议建立产需对接长效机制,在产品研发初期即实现供需双方深度耦合,通过前置化协同破解结构性难题。这种"研发握手"模式,有望重构汽车供应链的价值分配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