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京东集团旗下专注于工业供应链领域的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通过上市聆讯。这标志着这家企业第四次向港股市场发起冲击,此次联席保荐机构阵容强大,包括美银美林、高盛、海通国际和瑞银集团。
回顾其上市历程,京东工业曾于2023年3月、2024年9月及2025年3月三次提交招股申请,均因招股书有效期届满而未能推进。若此次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将成为京东系第六家上市公司,此前已有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和德邦物流完成上市。
该企业的业务根基可追溯至京东集团2018年10月的战略布局,当时工业业务被提升为一级品类并在平台首页设置独立入口,正式纳入核心主营业务体系。2020年成为其发展关键年,当年8月完成A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红杉资本等机构跟投,同期完成对苏州工品汇的收购;10月开始提供工业科技解决方案;次年1月又完成A-1轮融资。
2023年3月的B轮融资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轮融资总额达3亿美元,估值跃升至67亿美元,较三年前增长两倍。投资方包括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ubadala、42XFund等国际资本,以及M&G、BPEA EQT等知名资管机构,红杉中国等老股东持续加注。融资完成后即启动首次港股上市申请。
在客户覆盖方面,京东工业构建了多层次服务体系。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十二个月内,服务重点企业客户约1.11万家,其中包含60%的中国《财富》500强企业和超40%的在华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同时服务中小企业客户超过260万家。供应链端与约3万家制造商、分销商及代理商建立合作,提供涵盖40多个品类的超4000万SKU工业品,包括通用MRO、专业MRO及BOM商品等,并培育了"惠象"等自有品牌。
财务数据显示其经营质量持续提升。持续经营业务总收入从2022年的141亿元增至2023年的173亿元,2024年达204亿元,两年复合增长率20.1%;2025年上半年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8.9%。利润表现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净亏损13亿元后,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80万元,2024年增至7.6亿元。短期业绩方面,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9亿元增长显著,截至8月底年内总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18.9%。
行业研究机构灼识咨询报告指出,中国工业供应链市场数字化渗透率在2024年仅为6.2%,预计2029年将提升至8.2%。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传统企业普遍缺乏数字化运营能力,而纯交易平台在解决供应链系统性问题方面存在知识局限。京东工业凭借其全链条数字化能力,在推动工业供应链数智化变革中占据有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