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具身智能落地难?英特尔“单系统融合”方案如钥匙开启新可能

   时间:2025-11-24 17:12:54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俄罗斯首个AI人形机器人“艾多尔”在亮相时遭遇尴尬:伴随电影《洛奇》主题曲登场后,它仅向观众挥手便失去平衡,最终被工作人员匆忙拖离现场。这一画面折射出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瓶颈——即便具备基础运动能力,机器人仍难以在复杂环境中稳定执行任务。类似困境并非个例:特斯拉Optimus因反应迟缓遭质疑,1X公司预售款被曝依赖远程遥控,多家企业演示的机器人连“站稳操作”都难以实现,工业场景中的基础任务如“插接设备、粘贴薄膜”更被形容为“登月级挑战”。

在重庆举办的2025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上,行业专家直指核心矛盾:算力平台已成为具身智能落地的最大障碍。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采用“大脑+小脑”双系统架构,其中“大脑”负责世界建模与决策推理,依赖大语言模型、视觉语言模型等算法;“小脑”则承担实时运动控制,需处理3D导航、机械臂协调等高频任务,控制频率达500Hz至1000Hz。随着动作生成模型与多模态感知技术的叠加,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芯片方案已难以为继。

企业为突破瓶颈尝试“拼凑式”方案:用英特尔酷睿处理器运行“大脑”,搭配英伟达Jetson Orin处理“小脑”。但这种跨芯片通信模式导致严重延迟,视觉指令传输滞后直接引发机器人失衡摔倒。更严峻的是,制造业对投资回报率(ROI)的严苛要求,使得开发成本、散热方案、功耗控制、部署灵活性成为必须跨越的门槛。某企业代表直言:“机器人不仅要能干活,还要算清稳定性、安全性、耗电量这些硬指标,更要避免技术投资沦为‘一次性资产’。”

英特尔提出的解决方案直击痛点:通过单芯片实现“大小脑融合”。其酷睿Ultra处理器在单一封装内集成CPU、锐炫GPU与NPU,形成异构算力矩阵。其中GPU承担77 TOPS的AI算力,可运行7B至13B规模的视觉语言模型,支持物体识别与路径规划;NPU专注语音唤醒、动态检测等轻负载任务,确保零延迟响应;CPU则通过专用AI加速指令优化传统视觉算法,将实时抖动控制在20微秒以内,使平衡控制、力反馈等精密运动可直接在CPU上运行。这种设计使大模型推理得以端侧部署,既提升响应速度又增强数据隐私性。

针对不同场景的算力需求,英特尔构建了弹性扩展体系:基础任务由单芯片完成,千TOPS级复杂任务可联动云端或边缘大脑协同推理。明年1月发布的Panther Lake处理器(18A工艺)将进一步突破性能边界,图形性能提升50%,功耗降低40%,AI算力增至180 TOPS,并支持工业级实时控制与扩展温度范围。这种“模块化+可扩展”的设计,为机器人从简单操作向复杂任务演进奠定基础。

软件生态的完善成为落地加速的关键。英特尔推出全栈套件覆盖机器人开发全流程:面向硬件制造商的AI Edge Systems提供预优化操作系统与实时驱动;针对系统软件厂商的Open Edge Software Toolkit集成AI库与跨平台优化工具;为行业开发者准备的AI Suites则预置抓取、导航等技能模板,支持快速接入大模型。其核心工具oneAPI实现代码跨CPU/GPU/NPU自动调度,OpenVINO与IPEX-LLM组合则将模型压缩与本地推理效率提升至新高度。

与封闭式技术路线不同,英特尔选择开放生态战略:代码可在英特尔与Arm平台间自由迁移,主流AI框架与模型全兼容,ROS2及开源算法库均获支持。这种灵活性使企业无需重构既有系统,即可在现有IT/OT架构上叠加AI能力。目前已有十余家国内具身智能企业进入方案验证阶段,其“不绑定供应商、不锁定技术路径”的特性,正成为行业突破落地困境的新选择。更多技术细节可参阅英特尔发布的《具身智能智慧工厂创新应用白皮书》及《大小脑融合方案白皮书》。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