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中国TCE赛道全景:百余管线竞逐,谁将领跑免疫治疗新纪元?

   时间:2025-11-24 18:06:3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T细胞衔接器(TCE)逐渐成为全球医药研发领域的焦点,尤其是在肿瘤治疗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自2024年下半年起,跨国药企(MNC)对TCE技术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一系列重磅交易接连落地,其出海势头甚至不亚于当年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盛况。

TCE是一种特殊的双特异性抗体,其设计原理是通过一端或两端连接肿瘤相关抗原(TAA)来定位肿瘤细胞,另一端则连接T细胞的CD3表位,从而激活T细胞发挥肿瘤杀伤作用。与ADC依赖细胞毒素杀伤肿瘤细胞不同,TCE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实现治疗,对靶点表达量的要求较低,但对肿瘤特异性要求更高。相比个性化定制的CAR-T疗法,TCE双抗具有“现货”优势,在便利性、可及性和生产成本方面表现更优,因此被视为下一代免疫治疗的核心方向之一。

国内药企在TCE领域已形成规模化竞争格局,技术平台驱动的管线深耕与全球化BD合作并行推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TCE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30亿美元,并有望在2034年突破1101亿美元。这一增长背后,是TCE在血液瘤、实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三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在血液瘤领域,TCE已取得显著成果。截至2025年7月,全球已有9款TCE双抗获批上市,覆盖多发性骨髓瘤、弥漫大B淋巴瘤等多个适应症,市场规模超百亿美元。例如,维立志博的LBL-034(GPRC5DxCD3)采用“2+1”分子结构设计,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中,高剂量组客观缓解率(ORR)达100%,显著优于强生的同类产品。康诺亚的CM336(BCMAxCD3)也已进入I/II期临床,早期数据显示其抗肿瘤活性良好。

实体瘤领域曾是TCE研发的难点,主要挑战包括靶点安全性问题和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数量较少等。然而,随着技术进步,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安进的Tarlatamab(CD3/DLL3)已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国内药企开发的CD3/CLDN18.2、CD3/EGFR等管线也在早期临床中展现潜力。德琪医药的ATG-106(CDH6/CD3)是全球首款“2+1”结构TCE双抗,针对卵巢癌和肾癌,其CDH6靶点在妇科肿瘤中高特异性表达,结合低毒性优势,有望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

自身免疫疾病领域,TCE也展现出应用前景。针对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B细胞耗竭疗法是一种潜在治疗手段,而TCE双抗通过搭配B细胞TAA的设计,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例如,安进的CD3/CD19双抗Blinatumomab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初步试验中显示出积极疗效。

国内药企在TCE领域的布局各具特色。维立志博采用“血液瘤打底、实体瘤突破、自免领域卡位”的三维策略,构建了覆盖三大领域的管线矩阵。其CD19/BCMA/CD3三抗LBL-051通过NewCo模式与Aditum Bio合作,交易总额达6.14亿美元,创下国内临床前TCE管线授权纪录。康诺亚则基于nTCE平台开发了多款双抗,但核心资产CM336和CM355的海外授权使其管线梯队面临挑战。德琪医药通过自主研发的AnTenGagerTCE 2.0平台,实现了从ADC向TCE+ADC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型,其ATG-110(LY6G6D/CD3)聚焦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为传统免疫治疗响应率低的适应症提供了新方向。

差异化竞争是TCE领域的重要趋势。智翔金泰以“共同轻链技术”为核心,聚焦特色靶点,其GR1803(BCMA/CD3)的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已进入II期临床,并与美国Cullinan Therapeutics达成7.12亿美元授权协议。时迈药业则专注于实体瘤TCE治疗,其SMET12(EGFR/CD3)在治疗靶向失败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中,疾病控制率(DCR)达100%,客观缓解率(ORR)为41.7%,最长无进展生存期(PFS)超9个月,验证了EGFR靶点TCE的临床价值。

平台型药企在TCE领域的优势日益凸显。岸迈生物拥有FIT-Ig、MAT-Fab和CD3结合域库三大技术平台,其EMB-06(BCMA/CD3)和EMB-07(ROR1/CD3)已进入临床阶段。2024年,岸迈生物与Vignette就EMB-06达成战略合作,获得60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5.7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2025年,其用于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的EM1031(KLK2/CD3)也以最高2.1亿美元的总交易额授权给Juri Biosciences。

中国TCE双抗的发展已跳出“低配版CAR-T”的刻板印象,形成“平台突围+出海范式革新”的差异化路径。国内150余条在研管线的背后,是中国药企从靶点模仿到技术定义、从单纯License-out到NewCo的全面升级。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实体瘤肿瘤微环境穿透、长期安全性验证等技术瓶颈需进一步突破,BCMA、Claudin18.2等靶点仍面临同质化竞争压力。未来,TCE的竞争力将来自“平台+生态”的协同,与ADC、PD-1等疗法形成联合矩阵,或将成为关键。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