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宣布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并同步向全球发布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研究规划。这一举措标志着国际聚变研究迈入"燃烧等离子体"新阶段,吸引了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共同参与。
当日签署的《合肥聚变宣言》强调,各国需加强技术协作以突破关键瓶颈。该计划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联合欧洲聚变团队发起,旨在整合ITER国际热核实验堆与BEST装置的研发资源。据现场披露,BEST装置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其设计指标较现有设备实现多项突破。
资本市场对聚变领域展现高度热情。11月24日A股市场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集体走强,斯瑞新材涨幅超14%,兰石重装、四创电子等7只个股涨幅逾7%。资金流向显示,近三个月该板块累计获主力资金净流入超25亿元。
商业资本加速布局特征明显。本月10日,星能玄光完成由蚂蚁集团领投的数亿元Pre-A轮融资,重点推进"场反位形"技术路线。此前诺瓦聚变于4月成立后,7月即获得阿里、君联资本等5亿元天使轮投资;安东聚变则在10月末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之星等机构。
行业投资逻辑发生根本转变。某核聚变创业公司投资部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投资人态度显著转变,从需要主动科普技术原理,转变为投资者主动寻求合作机会。这种转变背后,是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的实质性推进。
技术特性决定产业前景。作为理想清洁能源,核聚变原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且运行过程几乎不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产业链结构显示,上游涉及钨、铜等特种材料供应,中游包含超导磁体、偏滤器等核心部件制造,下游直接对接电力市场。
市场空间测算显示强劲增长潜力。研究机构预计,2025-2030年托卡马克装置市场规模将达6810亿元,2030-2035年随着商业堆落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超导带材、真空室等细分领域将率先受益,具备技术储备的国产企业有望获得先发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