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造太阳”两年后或“点燃”:中国科研力量引领全球能源新篇章

   时间:2025-11-25 00:46:4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则引发全球能源界高度关注的消息近日传出:中国参与的“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计划在两年内实现关键性“点燃”。这一进展被视为人类迈向清洁能源未来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可控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实际应用迈出实质性步伐。

所谓“人造太阳”,并非真正复制太阳的物理形态,而是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机制,在地球上构建可控的能源生产系统。与现有核能技术不同,核聚变反应以氘氚等轻原子核为燃料,其燃烧产物仅为氦和中子,不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且原料海水中的氘储量足够支撑人类使用数亿年。此次计划实现的“点燃”,特指核聚变反应能够持续稳定运行,为后续能量增益实验奠定基础。

全球能源格局正面临深刻变革。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迫使各国加速探索替代方案。核聚变因其近乎无限的燃料供应和零碳排放特性,被国际能源署誉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相关研究以来,已形成完整的科研体系:既通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与35个国家开展合作,又独立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等世界级实验装置。这些布局使中国在高温超导磁体、等离子体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科研突破的背后是数代科学家的接续奋斗。从理论模型构建到材料工艺突破,从真空室精密制造到超导磁体研发,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中国科研团队的智慧。例如,EAST装置在2021年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2023年又创造403秒高约束模式运行纪录,这些数据不断刷新人类对核聚变物理的认知边界。科研人员通过自主研发的偏滤器、微波加热系统等关键部件,逐步攻克了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杂质控制等世界级难题。

国家战略支持为科研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过去十年,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5%,建成包括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内的多个科研平台。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同步推进聚变能商用化路径:2023年启动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设计工作,已进入工程化实施阶段,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建成首个示范电站。这种“基础研究-技术验证-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布局,展现出中国在能源转型中的系统谋划能力。

国际社会对中国核聚变进展给予高度评价。ITER组织总干事指出:“中国团队不仅贡献了关键部件和技术方案,更通过持续创新推动着整个项目的进度。”英国《自然》杂志评论称,中国在聚变领域的崛起,改变了全球能源技术竞争格局。这种开放合作的科研态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结合,正是中国科技实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当“人造太阳”的等离子体首次在东方超环内稳定燃烧时,那抹跃动的光亮不仅照亮了实验室,更映照出人类文明对清洁能源的永恒追求。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到空间站里的太空行走,中华民族始终以开拓者的姿态探索未知。如今,在核聚变这个关乎人类命运的前沿领域,中国科研工作者正用智慧与汗水书写新的传奇。他们的每一步突破,都在为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东方力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