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航天领域捷报频传,一系列重大成果引发广泛关注。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升空;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平安返回地球;11月1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将实践三十号A、B、C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在为这些成就欢呼的同时,许多青少年对航天器的命名产生了浓厚兴趣。“神舟”“天舟”“长征”等名称看似相似,实则各有分工。以“神舟”与“天舟”为例,二者功能截然不同:神舟飞船承担载人任务,是航天员往返中国空间站的“座驾”;天舟飞船则扮演“太空快递员”角色,专为空间站运送物资。从外观结构看,神舟飞船采用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三舱设计,而天舟飞船简化为货物舱与推进舱两舱构型。发射场地方面,神舟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天舟飞船则选择文昌航天发射场。任务结束后,神舟返回舱会携带航天员返回地球,天舟飞船则在大气层中完成使命。
若想快速区分二者,可观察发射时的细节:神舟飞船的火箭顶端装有形似避雷针的逃逸塔。这一装置能在紧急情况下,像“拔萝卜”般将轨道舱与返回舱与火箭分离,确保航天员安全脱险。若发射顺利,逃逸塔会像助推器一样被抛离。
作为天舟八号的运载工具,长征七号火箭属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这一系列火箭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航天运输主力,被形象地比喻为“太空出租车”——其发射时间与目的地主要由搭载的“乘客”决定。这些“乘客”包括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以及实践三十号等各类卫星。
中国空间站“天宫”是航天员的太空家园,“嫦娥”系列负责月球探测任务,而随嫦娥系列登月的“玉兔”系列月球车,则承担着巡视探测使命。这些命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科学智慧。
对于渴望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的青少年而言,阅读是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以航天发射场为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并不位于酒泉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同样不在西昌市,这些命名背后隐藏着地理选址的考量。在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4只小鼠成为空间站首批啮齿类哺乳动物“访客”,而此前斑马鱼、果蝇已率先体验过太空生活。天舟飞船的货包采用二维码标识,航天员通过扫码即可快速识别物资内容。科学家还从螃蟹壳中提取纤维,研制出具备抗菌防霉功能的太空专用布料。
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均收录在专为8岁以上青少年设计的原创人文地理素养杂志《少年行》中。该杂志由《阳光少年报》出品,每期提供8万余字的高品质内容,全年阅读量可达百万字。通过真实场景中的知识串联,杂志将地理、工程、生物、历史、人文等多学科素养融入文章,帮助青少年建立对世界的立体认知。当脚步暂时无法抵达远方时,阅读能成为探索世界的窗口——陌生的街巷、多元的文化、新奇的物种,都在字里行间等待被发现。每翻开一期杂志,都如同开启一场深度旅行,其真实感与趣味性远超屏幕中的虚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