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发出警示:生成式AI正对影视行业发起“颠覆性冲击”。若行业仍以对待微短剧的态度“视而不见、嗤之以鼻、难以理解”,明年可能面临“追赶不及”的困境。随着AI以全产业链渗透的方式重塑影视生态,行业已形成共识:这不仅是工具替代,更是一场从创作到制作的系统性变革。各大公司纷纷加速布局,试图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抢占先机。
爱奇艺在AI影视领域的探索再次走在前列。其与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得主鲍德熹联合推出的“AI剧场”创作营,近日完成首轮选拔。从全球数百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15支团队,将获得爱奇艺从制作到技术的全链条支持,创作15分钟以上的AIGC叙事短片。这些作品预计最早于明年一季度上线,标志着国内首个影视级AI内容平台的正式落地。从工具辅助到内容生产核心,长视频行业正迈入AI驱动的新阶段。
鲍德熹指出,传统影视生产模式下,两个月完成15部叙事短片几乎不可能,而AI让这种效率成为现实。他强调,当前行业不应满足于3-5分钟的AI短视频,真正能打动观众的内容需要更长的叙事时间。针对AI内容同质化问题,他认为这仅是技术初期现象。随着AI工具从“玩具阶段”向专业级进化,创作者将能突破现有局限,迎来真正的黄金创作期。“这就像电影诞生初期的卢米埃尔时代,技术虽不完善,但已开辟新可能。”
爱奇艺副总裁朱粱坦言,生成长视频仍面临多重技术瓶颈。人物与场景的一致性、复杂动作的精准呈现、光影质感的真实感,以及AI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都是当前需要突破的难点。例如,场景切换时的光线变化、武打动作的配合、皮肤纹理的细节处理,仍难以达到商业级标准。为此,创作营以挑战技术极限为目标,优先尝试真人写实风格,同时兼容动漫题材,推动AI内容从实验走向量产。
面对“AI威胁论”,鲍德熹明确表示:技术不会取代电影,而是改变其制作形式。电影作为综合艺术,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多个门类,AI时代的创作者需要具备更全面的能力。他比喻道:“就像黑胶唱片到CD的转变,载体变化但音乐灵魂不变。”他鼓励从业者主动学习AI,将技术作为实现创意的桥梁。创作营的核心目标正是提升学员对电影本质的理解,而非单纯教授工具使用。
朱粱透露,发起AI剧场的初衷源于技术变革与用户需求的双重驱动。传统影视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易与观众审美脱节,而AI技术能显著提升内容供给效率,满足当代观众对多样化、高质量内容的需求。选择与鲍德熹合作,正是看中其五十余年的行业经验,以及对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坚持。在项目落地过程中,鲍德熹不仅参与评审,还亲自指导团队在编剧、镜头语言、配乐等方面提升专业水准。
对于AI剧场的定位,朱粱强调,技术是支撑,艺术表达始终是核心。爱奇艺计划将其打造成类似“迷雾剧场”的精品厂牌,树立高品质AI内容标杆。未来,AI技术还将被用于激活沉睡IP,拓展内容生产场景。他特别指出,年轻观众对新颖视觉表达的接受度更高,AI剧场在满足这一群体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尽管技术挑战仍存,但AI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已不可逆,爱奇艺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