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火星探索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在火星表面确认存在由液态水侵蚀形成的巨型喀斯特洞穴系统。这项由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团队主导的研究表明,这些洞穴可能成为寻找火星远古生命的关键目标。
研究团队通过整合火星全球勘测者号、火星奥德赛号及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等探测器长达二十年的观测数据,在赫布斯谷地区发现了八处直径数十至百米的洞穴"天窗"。这些地表开口下方延伸着深度可达数十米的地下洞穴网络,其规模远超此前在熔岩管区域发现的类似结构。
地质分析显示,该区域在35亿年前曾是温暖湿润的环境,地表河流沉积形成了富含石灰岩和石膏的碳酸盐-硫酸盐岩层。随着火星气候变迁,地下冰层在局部热源作用下融化,酸性水体渗入岩石裂缝,通过持续的化学溶解作用雕刻出这些巨型洞穴。这种形成机制与地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高度相似。
研究负责人指出,赫布斯谷的特殊地质条件具有典型性。该区域遍布古代河道痕迹和含水矿物沉积,证明其曾经历长期液态水活动。这种环境不仅为远古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其封闭的地下空间更能有效隔绝火星表面的极端温度波动、强紫外辐射和频繁沙尘暴。
这些洞穴的特殊结构使其成为保存生命痕迹的天然保险箱。未坍塌的洞穴分支可能连接着更庞大的地下网络,其中可能封存着数十亿年前的微生物化石或生物标记物。尽管直接探测面临信号传输等技术挑战,但研究团队提出采用多级机器人系统——由地面漫游车、攀爬机器人和微型飞行器组成的探测链,可实现洞穴内部的立体勘探。
该发现为火星生命探测任务提供了明确坐标。科学家推测,在火星其他具有相似地质背景的区域,可能存在更多未被发现的喀斯特洞穴系统。这些地下空间不仅改写了火星地质演化史,更可能成为解开地外生命之谜的关键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