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月壤制砖:破解月球基地建设难题,开启太空建筑新篇章

   时间:2025-11-28 17:15:5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月球基地建设正成为全球深空探测的新焦点,而如何利用月球本土资源解决建筑材料问题,成为各国科研团队攻克的关键难题。传统方案依赖地球运输建材,但每公斤太空运输成本高达10万美元,且重型火箭单次运力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基地建设。在此背景下,月壤制砖技术凭借其“就地取材”的优势,成为破解资源困境的核心路径。月球表面覆盖着约10¹⁶吨月壤,其平均厚度达5-10米,若能将其转化为建筑用砖,不仅可降低90%以上的运输成本,更将为月球基地的可持续建设奠定基础。

月壤的成分与地球土壤差异显著,其形成于陨石撞击、宇宙辐射与太阳风的共同作用,颗粒直径多在10-100微米之间,且含有大量尖锐的玻璃质颗粒。根据嫦娥六号带回的样本分析,月壤主要成分为氧化物(SiO₂占比45.2%、Al₂O₃占比24.1%),游离铁含量高达2.3%(地球土壤不足0.1%),并含有微量氦-3和稀土元素。这种“高硅高铝高钙”的特性虽与地球黏土相似,但缺乏水分与有机质,且颗粒流动性强,直接成型难度极大。月球昼夜温差达310℃,宇宙辐射与陨石撞击频繁,要求月壤砖必须具备耐高温、抗低温、抗辐射及抗冲击的综合性能。

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已投入月壤制砖技术研发,中国、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处于第一梯队。中国团队基于嫦娥六号真实月壤,率先突破“无粘结剂微波烧结技术”,技术成熟度达TRL 6级(工程原型验证阶段)。美国通过阿尔忒弥斯计划,联合高校研发“月壤3D打印技术”,2025年用模拟月壤打印出抗压强度28MPa的小型构件;欧盟采用“激光烧结+聚合物粘结”方案,但需依赖地球运输的粘结剂;俄罗斯则尝试“月壤-金属复合烧结”,虽抗压强度达35MPa,但能耗过高难以量产。据预测,2030-2040年全球月球基地市场规模将达5800亿美元,月壤利用技术占比超30%,技术主导权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无粘结剂微波烧结月壤砖”,通过六大步骤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第一步为月壤采集与预处理:月球车在1-3米深度采集月壤,通过振动筛过滤直径大于5mm的岩石,再经三层筛网分级为粗、中、细颗粒(比例3:4:3),粗颗粒经球磨机研磨至0.1mm以下,并加热至150℃去除微量水分。预处理后月壤堆积密度提升至1.85g/cm³,空隙率降至28%。第二步为成型工艺:采用“3D打印预成型+模压致密化”复合技术,3D打印以月壤与玻璃质颗粒混合为原料,按标准砖模型(10cm×10cm×20cm)分层喷射,每层0.2mm,打印速度5cm³/min;模压阶段施加200MPa压力持续3分钟,使砖体密度达1.7g/cm³,强度提升至5MPa。模具采用月球陶瓷涂层,游离铁颗粒充当润滑剂,确保成型均匀性。

第三步为微波烧结:利用月球太阳能驱动2.45GHz微波发生器(功率5kW),分四阶段加热砖体:预热至600℃排除气体,熔融至1100℃使氧化物软化,保温促进粘结相扩散,最后自然冷却至200℃以下。该技术能耗仅为传统高温烧结的60%,单块砖能耗约5kWh,相当于月球基地1㎡太阳能板1日发电量。烧结后砖体密度达2.3g/cm³,较模压阶段提升35%。第四步为表面处理:金刚石砂轮抛光使表面粗糙度Ra≤0.8μm,减少辐射侵蚀;微波二次加热至800℃持续5分钟,熔融表面玻璃质成分填补孔隙,进一步提升耐久性。经测试,处理后的月壤砖可耐受月球极端环境,未出现开裂或风化现象。

目前,中国团队已完成月壤砖的工程原型验证,下一步计划在月球真实环境中测试其长期性能。若技术成熟,月球基地建设将摆脱对地球补给的依赖,实现“自给自足”的闭环生态。例如,一块标准月壤砖可承受10吨压力,足以支撑月球基地的墙体结构;其内部孔隙率低于5%,可有效屏蔽宇宙辐射;而烧结过程中保留的氦-3,更为未来核聚变能源开发提供了潜在资源。随着技术的迭代,月壤制砖有望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开启人类深空探索的新纪元。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