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的贵和高科农业公园内,一种名为“花优707”的航天水稻新品种正在茁壮成长。这种水稻是由优质香型不育系“花香7A”与“川恢907”杂交而成,目前正处于育苗期,预计将于5月底至6月初进行插秧。
近年来,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为农业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批批“果蔬航天员”被送往太空,经历了特殊环境的洗礼后,解锁了许多新的特性。例如,重量超过百斤的巨型南瓜、色彩斑斓的番茄、维生素含量更高的辣椒等,这些“太空味道”的果蔬正在航天育种试验田里茁壮成长。
那么,这些经过航天育种的果蔬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它们是否会成为未来火锅菜单上的新宠?食用安全性又如何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探访了位于成都的航天育种科技小院。
在航天育种科技小院内,一批来自太空的“水稻、果蔬航天员”正静静地生长着。从外观上看,它们的生长环境与传统水稻、果蔬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名字前都加上了“航天”二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原所长、成都市航天育种科技小院院长施尚泽介绍,这些作物种子都是搭乘返回式卫星、火箭等航天器完成太空之旅的。
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或太空诱变育种,是一种利用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等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共同作用下使其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品种的育种技术。施尚泽表示,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益变异材料,从而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
那么,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获得这张珍贵的太空“入场券”呢?施尚泽指出,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被选中的种子必须具备遗传性稳定和综合性状好两个基本条件。然而,种子诱变的表现十分随机,诱变成功率仅为千分之四,因此每一次的太空之旅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在航天育种试验田里,记者看到了各种已经破土而出的“果蔬航天员”。黄瓜已经开始爬藤生长,水稻则是一片绿油油的苗期。施尚泽表示,太空育种的蔬果不仅口感更好、个头更大,而且产量也有显著提升。例如,成熟的巨型南瓜重量可达百斤左右,番茄色彩更艳、皮薄口感更佳,辣椒维生素含量更高且辣度适中。
对于大家关心的食用安全性问题,施尚泽解释称,太空育种只是加大了作物基因变异发生的概率,这种改变在自然界中随时都在发生。因此,通过太空育种获得的新品种在食用安全性上与普通果蔬品种是一致的。目前,这些“太空种子”还需要经过6年以上的选育过程,预计将于2028年推广上市。届时,成都市民的“菜篮子”将更加丰富多彩,这些太空育种的果蔬也将成为大家餐桌上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