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风暴,数百名SU7 Ultra车主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退车行动。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车主们指责小米汽车在高端车型SU7 Ultra上存在严重的虚假宣传问题。
事件的导火索是小米汽车于5月初发布的一则道歉声明,试图平息关于SU7 Ultra车型宣传与实物不符的争议。然而,车主们发现,所谓“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上只是一个毫无实用价值的装饰件,这一发现彻底点燃了车主们的愤怒。
据报道,全国多地车主迅速行动起来,自发组建了多个维权群,超过300名车主联合录制视频,要求小米汽车提供无损退车服务。更有车主委托律师,准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启动集体诉讼程序,要求小米汽车进行三倍赔偿。
在小米SU7 Ultra的官方宣传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赋予了诸多技术光环,包括“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以及“制动系统专属散热通道”等。雷军在直播中也曾亲自站台,强调其内部结构经过精心改良,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然而,当首批车主拆解实车后却发现,这个标价高达4.2万元的选装件,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并无二致,既无导流槽设计,也未与任何散热系统相连。
面对车主们的强烈质疑,小米汽车在道歉声明中轻描淡写地将问题归咎于“信息表达不清晰”。然而,车主们并不买账,他们指出,小米汽车对车辆性能参数的“阉割式”操作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例如,在5月1日推送的Xiaomi Hyper OS 1.7.0车机版本中,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设置为“排位模式”,车主需在官方认证赛道刷出指定圈速才能解锁全部性能。
车主们纷纷表示,他们花费52.99万元购买的是一辆性能车,而不是什么驾校培训课程。小米汽车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愚弄和欺骗。
这场维权风暴不仅揭示了小米汽车营销策略的严重短板,也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资本的驱动下,部分企业陷入了参数焦虑症的泥潭,将百公里加速时间等参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功能实现。碳纤维材质被滥用为装饰贴纸,空气动力学设计变成了徒有其表的平面设计稿。
更令车主们愤怒的是,小米汽车在危机公关中的表现也极为拙劣。他们先用价值2000元的2万积分打发选装费高达4.2万元的车主,随后又承认“硬件性能被软件人为限制”,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下显得尤为刺眼。当车主们要求查看第三方检测报告时,小米汽车却拿出一些与问题毫不相关的数据来搪塞。
小米SU7 Ultra车主的遭遇,无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敲响了警钟。在这场风波中,车主们不仅要求小米汽车迅速纠错,更希望整个行业能够从产品设计到沟通策略进行全链条的革新。他们强调,“用户至上”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和态度,而应该成为企业长期造车底蕴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