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迎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宣传问题,提出了严格的管控要求。这一举措标志着智能驾驶领域长达数年的宣传“话术狂欢”正式落下帷幕。
会议明确指出,车企在宣传智能网联汽车时,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可能引起消费者误解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要求统一使用“L2级辅助驾驶”等标准化术语,并在产品说明中详细标注各项功能的边界以及可能的失效场景。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消费者能够准确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水平,避免过度期待。
政策出台后,众多头部车企迅速响应。华为、小米、理想等品牌连夜调整宣传内容,将原本的“L2.9级智能驾驶”修改为“L2级辅助驾驶”,并在相关宣传材料上增加了醒目的红色警示标识,如“需全程监控”等。特斯拉也同步删除了FSD功能的“完全自动驾驶”描述,改为“智能辅助驾驶”,并在官网显著位置提醒用户“系统无法应对所有路况”。
此次调整不仅仅是术语上的替换,更是对智能驾驶技术本质的一次深刻反思。L2级辅助驾驶的核心在于“以人为主、机器为辅”,而L3级及以上才真正进入“以机器为主”的阶段。两者在法律责任与技术逻辑上存在本质差异。因此,明确划分“辅助”与“自动”的界限,对于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政策的落地,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记者走访了上海市区的多家新能源品牌门店,发现小米、理想、蔚来、小鹏等品牌均已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将“智能驾驶”相关宣传标识更改为“L2级别辅助驾驶”。然而,在华为旗舰中心店,记者仍注意到宣传屏幕上存在小型“智能驾驶”字样。工作人员解释称,虽然目前不能公开宣传“智能驾驶”,但华为的相关技术已达到“L3级别”,并在部分车型上得到应用。
与此同时,新规还对车企的OTA升级活动进行了严格管理。根据规定,OTA升级分为“改进型升级”和“功能增强型升级”两类,后者需提前向主管部门备案并通过安全测试。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部分车企通过OTA升级隐瞒车辆缺陷或规避责任的行为。新规还要求加强OTA升级活动的监督管理,确保升级过程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在合规压力下,智能驾驶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技术路线分化。以小鹏为代表的企业选择了“轻感知+众包建图”策略,以降低激光雷达等硬件成本;而以华为为代表的路线则坚持“激光雷达+视觉融合”,在多数新能源品牌车型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分化反映了车企在成本控制与技术安全之间的博弈。
新规还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系统激活期间向驾驶员提供安全干预或退出系统的方式,确保在系统失效或达到边界条件时,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降低碰撞风险。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消费者安全的深切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教育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将智能驾驶操作纳入驾校培训体系,让驾驶员在接受专业培训的过程中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特点和限制,避免被“期货式营销”所误导。
在国际竞争层面,中国正通过“车路云一体化”战略构建差异化优势。通过车、路、云、网、图的协同,中国已经在一些地区实现了事故率的大幅下降,验证了这一路线的可行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的逐步完善,中国有望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