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浪潮中,奇瑞与吉利两大车企正沿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前行,各自书写着技术创新的篇章。
奇瑞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持续深耕,其自主研发的2.0TGDI鲲鹏动力与鲲鹏8AT动力组合屡获殊荣,11次斩获“中国心”奖项。这一技术底蕴为奇瑞在海外燃油车市场赢得了显著优势,2024年,奇瑞燃油车业务收入占比高达74.8%,毛利率更是达到18%,远超行业平均水准。奇瑞的海外战略尤为亮眼,凭借对新兴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其在俄罗斯等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瑞虎系列车型以高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在新能源领域,奇瑞虽然起步稍晚,但凭借鲲鹏超能混动C-DM5.0技术实现了快速追赶,2024年新能源销量同比激增232%。不过,奇瑞在智能化方面稍显滞后,智能驾驶功能仍在追赶行业前沿。尽管如此,奇瑞仍在加速布局,试图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弯道超车。
相比之下,吉利则采取了更为全面的新能源与智能化战略。吉利不仅推出了GEA新能源架构、雷神EM超级电混等核心技术,还构建了完整的三电技术体系。在智能化领域,吉利更是宣称已成为全球唯一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车企,其技术版图涵盖了智算中心、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多个维度。吉利的“千里浩瀚”智驾解决方案更是通过梯度释放技术红利,既避免了技术过剩,又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成本。
在研发组织模式上,奇瑞与吉利也各有千秋。奇瑞更倾向于垂直整合的自主研发路径,其“瑶光2025”战略计划投入巨资用于核心技术研发。而吉利则更注重生态协同,通过与多家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加速技术迭代,这种开放合作的研发模式为吉利带来了更高的创新效率。
市场表现方面,奇瑞凭借深厚的燃油车技术积累和对海外市场的精准把握,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而吉利则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增长,新能源销量同比大幅增长,渗透率也持续提升。吉利的新能源业务更是从下半年开始实现全面盈利,摆脱了行业常见的亏损困境。
盈利能力方面,奇瑞与吉利也各有千秋。奇瑞虽然净利润可观,但毛利率略低于吉利。而吉利则凭借更高的研发投入和更均衡的业务结构,其盈利质量可能更为可持续。特别是吉利新能源板块的盈利,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家企业都在积极争夺研发人才,通过股权激励等措施留住核心人才。在AI大模型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储备将日益成为竞争的关键。同时,两家企业也在探索研发合作模式的创新,如奇瑞的“开阳实验室”和吉利的“智能汽车算力联盟”,这些协作式研发可能成为未来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
奇瑞与吉利的研发战略对比,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化路径。奇瑞从燃油车优势向新能源渐进过渡的发展模式,证明了传统技术依然可以创造巨大价值;而吉利的全面转型则展现了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重要性。两家企业的不同探索,共同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