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集团旗下首款汽车产品SU7 Ultra遭遇了一场由车主发起的维权风波,核心焦点在于其“挖孔版”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据车主代表透露,他们已与小米汽车高层进行了数小时的深入谈判,但遗憾的是,双方未能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车主代表之一,同时也是网络作家的“风云XTony”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谈判的进展。他表示,小米汽车方面的代表,包括副总裁李XX及销售交付服务部总经理张X,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双方虽然“充分交流了意见”,但最终未能形成共识。小米方面承认在宣传上存在问题,但同时强调,如果同意用户退订,将可能对小米汽车的业务造成不可承受之重。
车主们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表示,如果谈判的大门仍然敞开,他们愿意继续对话;但如果小米方面坚持己见,他们也将奉陪到底。目前,已有超过70位车主加入了维权诉讼群,计划共同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
这场风波的源头在于,车主们花费4.2万元选装的“挖孔版”碳纤维前舱盖,在宣传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小米汽车声称,这款前舱盖具有独特的内部结构、风道设计,且普通版车型无法改装,从而营造出了独特性和高端感。然而,车主们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这款前舱盖可能只是徒有其表,并无宣传中的空气动力学功能。更令人不满的是,普通版车型也可以通过数千元的成本进行外观改装,达到类似的效果。因此,车主们认为他们受到了欺骗,小米汽车的行为构成了虚假宣传。
这场维权风波不仅让车主们感到愤怒和失望,也对小米集团的股价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在事件发酵后,小米集团的股价出现了明显的下跌。5月12日,小米集团股价一度跳水大跌近6%,最终收盘时跌幅为1.46%。次日,股价继续下跌至48.65港元,跌幅达3.85%。这不仅让投资者对小米汽车的信心受到了考验,也让小米集团的整体市值受到了影响。
回顾过去几个月,小米集团的股价经历了不少波折。4月初,一场车祸事件就曾让小米集团的股价跌破50港元。虽然此后股价有所反弹,但随着“前舱盖风波”等负面舆情的持续发酵,投资者对小米汽车业务的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尤其是在5月初,股价曾达到阶段性高点53.1港元后,近期的持续下跌更是让投资者感到担忧。
对于小米集团而言,这场维权风波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它不仅考验着小米汽车在产品质量和宣传上的诚信度,也考验着小米集团在处理消费者投诉和危机公关方面的能力。未来,小米集团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类似事件,以维护其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