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SU7 Ultra的一个选配部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了市场的广泛热议。这一部件不仅因其独特的设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更因后续的一系列事件,让不少准车主陷入了困惑。
据有关消息透露,从5月12日开始,部分已经预订了该配置版本的SU7 Ultra的准车主,收到了来自小米汽车方面的通知。通知中表示,基于当前的种种考虑,这些车主的订单将暂时不会进入生产阶段,并且原本在小米汽车APP上显示的预计交付周期也不再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小米汽车为这部分车主提供了一个“60天冷静期”,意味着在60天内,车主们可以联系小米汽车,表达继续生产的意愿;若超出此期限未进行沟通,则视为车主无提车意愿,双方将协商取消订单。
对于这一通知,小米汽车方面在5月16日被媒体询问时,并未给出明确回复。然而,在5月17日,有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准车主确认,他们确实收到了上述内容的回复,但并非所有预订该配置的车主都收到了这一通知,有车主表示,只有在主动询问时,才得到了相关回复。
针对小米汽车提出的“60天冷静期”,有法律专家提出了质疑。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的朱晓雯律师指出,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双方之间的合同就已经成立。此时,小米汽车单方面提出暂停生产,并设定所谓的“60天冷静期”,实际上是对合同履行约定的单方面变更。如果未经消费者一致同意就决定停产,小米汽车可能构成合同违约。
不仅如此,这一“冷静期”还可能存在加重消费者责任、限制消费者主要权利的问题,因此,此类条款有可能被视为无效。朱晓雯律师进一步指出,如果小米汽车确实单方面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并且达到了法定合同解除的要件,那么消费者有权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小米汽车返还双倍定金。
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是部分首批交付的SU7 Ultra车主发现,他们所期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并不如宣传中那般出色。据车主实测,该前舱盖既无法有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对汽车性能的提升并无实质性帮助。这一发现让部分车主感到被欺骗,因为他们原本期待的是一款能够提升车辆性能的“性能配件”,而最终到手的却更像是一款“装饰品”。
事实上,小米汽车的“双风道前舱盖”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车企在新车营销和宣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新车、新功能层出不穷。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车企在营销过程中走样或夸大宣传,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和热议。
对此,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的于大钊律师表示,车企在宣传过程中,即使是对于零部件功能、风阻系数等看似“非重要”的参数,也应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车企进行虚假宣传,如夸大零部件功能等,市场监管部门有权责令其停止发布广告、消除影响,并处以罚款等处罚。同时,如果购车合同中有涉及零部件功能等内容,而车企的虚假宣传导致实际情况与合同约定不符,那么车企将构成违约,并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巍也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车企对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信息负有主动告知义务。即使某些功能和参数属于“次要信息”,但如果它们可能影响消费者对车辆性能的整体认知,车企仍需确保披露内容的准确和完整,避免构成误导性宣传。
针对车企在营销宣传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近期,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并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同时,工信部还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填补行业在隐藏式车门把手等领域的空白,规范车企在该领域的宣传行为。
在孙巍看来,要避免车企在营销宣传领域“狂飙突进、野蛮生长”,除了国家相关部门完善规则、加强监管外,车企自身也应树立“宣传底线意识”。在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之前,车企应进行充分的验证与测试,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