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交通生态的浪潮中,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正引领行业变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动驾驶技术在商用车领域,尤其是干线物流方面的应用,或许将比乘用车领域更早实现商业化落地,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一场聚焦自动驾驶干线物流的闭门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及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会上,西部智联发布了业内首份《自动驾驶干线物流商用报告》,为自动驾驶技术在干线物流市场的规模化应用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干线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承担着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重要任务。我国公路干线物流依托高速公路和标准化基础设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营环境。据统计,2024年我国公路货运量达到了418.8亿吨,运费规模约7.5万亿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万亿级市场”。
然而,传统干线物流体系在成本、效率与安全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人力与燃油成本占比超过50%,限制了盈利空间;运营效率低下和运力资源分散等问题,导致资产利用率亟待提升;疲劳驾驶、恶劣天气及视距盲区等因素,也对行车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痛点不仅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契机。
自动驾驶技术的引入,为干线物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自动驾驶正在全方位重塑干线物流的价值链条。在成本端,自动驾驶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实现车速控制与路径规划,有效降低油耗和人力成本;在运营端,自动驾驶技术借助实时交通分析和智能货运调度,提升运输效率和资产利用率;在安全端,自动驾驶系统凭借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构建智能化的风险防控体系,提高行车安全性。
《报告》详细阐述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干线物流中的核心价值。首先,自动驾驶技术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车速与路径,降低油耗和人力成本,重构物流成本结构。其次,自动驾驶系统通过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动态优化行驶路线,减少延误,增强运输时效。最后,自动驾驶技术凭借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提升行车安全,降低事故概率。
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整车企业、自动驾驶公司、高速公路集团、ICT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高校院所和行业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他们围绕“自动驾驶干线物流”这一细分领域,展开了深入讨论和智慧碰撞,共同探索自动驾驶干线物流的商业化路径。
基于对商用发展的深入思考和产业演进的前瞻研判,《报告》创新性地提出了自动驾驶干线物流“蝴蝶模型”。该模型以产业协同为核心,从产品成熟度和运营成熟度两个维度出发,串联起支撑行业商用发展的各关键主体。同时指出,自动驾驶干线物流已进入蓄力突破的新阶段,技术成本、商业模式、市场和政策四大核心要素的发展步伐正逐步加快,商业化落地攻坚战已全面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