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产汽车频繁占据新闻头条,但背后的故事却略显沉重。管理层剧变、销量持续下滑,以及关于合并或收购的传言满天飞,都为这家汽车制造商蒙上了一层阴影。特别是在其公布2024财年财报后,裁员、亏损、关闭工厂等关键词,再次加深了公众对“日系车企掉队”的印象。
然而,深入剖析后,人们发现日产的现状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国外分析师普遍认为,日产并未走向没落,内部人士对新管理团队的初步动作也持乐观态度。透过财报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日产为2026财年翻身所做的准备,包括提前清理资产、轻装上阵的策略。
汽车制造商想要彻底退出市场并非易事,日产拥有的资源令初创企业和行业新进入者垂涎。其遍布全球的成熟经销商网络、制造体系和工厂设施,以及数十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经典车型,如轩逸、奇骏、Z系列和GT-R跑车,都是其宝贵的财富。
探究日产净利润下滑的真正原因,资产减值成为关键因素。这实际上是对公司资产价值的重新评估,并不会对日常运营、现金流和整体财务状况造成实质性影响。反而,这种“全面体检”有助于日产更准确地了解自身资产的真实价值。
在资金流动性方面,日产底气十足。拥有3.5万亿日元(包括2.2万亿日元现金和1.3万亿日元汽车金融应收账款),以及2.1万亿日元的未使用信用额度,这些资金储备足以击碎“陷入困境”和“濒临破产”的谣言。
日产的资产减值多涉及非现金项目,如海外闲置产能评估、历史项目资产核销和研发管线重估等。这实际上是日产主动清理低效投资,解决资产结构中的模糊地带,实现轻装上阵。
尽管面临挑战,但日产的基本面依然稳固。2024财年,全球销量达到324万辆,与上一财年基本持平,净销售额为12.98万亿日元,较2023年还有所增长。在雷诺-三菱联盟中,日产依然稳坐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的宝座,仅次于丰田、大众和现代集团。
更2024财年第四季度,日产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已实现由负转正。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日产的运营抗压能力和资金储备实力远超市场悲观预期。
面对新能源转型带来的成本攀升和市场波动,日产没有选择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出击,推出了“Re:Nissan”计划。这一计划旨在重塑利润增长模型,谋求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新管理层以破釜沉舟的决心,重新审视企业目标,对关键举措进行地毯式审查,并制定出一套组合拳,力求实现企业的强劲复苏。
按照规划,2024至2027财年,日产将从全球裁员、工厂整合、研发重构三大方向发力,立志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为保障计划高效落地,日产成立了直属CEO的“转型办公室”,由300名精英组成,拥有独立决策权,成为推动“技术+经营一体化重构”的核心力量。
日产掌舵人伊万·埃斯皮诺萨态度坚决,他表示:“面对2024财年的艰难局面、不断高企的变动成本,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提升自我,摆脱对销量的过度依赖,实现稳定盈利。‘Re:Nissan’计划明确了我们的行动纲领,全体员工正齐心协力,志在2026财年让企业重回盈利轨道。”
日产的转型之路严守财务纪律,摒弃追求短期爆款的投机思维,转而以优化存量资产结构为根基。不盲目依赖市场波动带来的机会,而是将组织效率提升作为发展的定海神针。所有改革举措都围绕现金流展开,稳扎稳打,为未来的增量发展筑牢根基。
在中国市场,日产也有了新的谋划,将其定位为产品定义与出口的战略核心区域。未来,日产将推出更多具有竞争优势的车型,远销欧洲、中东、印度等多个地区,有望成为日产盈利增长的新引擎。
不同于其他头部车企大力打造“科技概念”的宣传策略,日产此轮改革更注重务实的“盈利模式再造”。不盲目追求爆款车型或营销概念,而是将发展根基牢牢扎在财务稳健与组织优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