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西电人工智能:从科研创新到人才培养,打造智能领域新生态

   时间:2025-07-08 00:15:26 来源:中国新闻网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人工智能领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正以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引领创新潮流。近年来,该校在人工智能理论与交叉应用研究中深耕,不仅推出了“秦岭·西电遥感脑”这一全球首个国产雷达遥感大模型,还在水声通信、工业智能视觉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秦岭·西电遥感脑”作为智慧遥感领域的核心软硬件技术,实现了国产自主可控,广泛应用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监测和应急救援等领域。这一成果的诞生,标志着西电在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的交叉融合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此同时,西电在水声通信领域也取得了颠覆性的突破。该校研发的“水声语义通信验证系统”首次实现了公里级水声信道的视频传输,打破了水下视频传输的传统局限,为水下通信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电人工智能学院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形成了“智能+电子信息”的特色培养模式。学院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从基础理论、工程实现和领域交叉三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培养路径,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架构的创新人才。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西电人工智能学院打造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双驱动实践创新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学院建立了特色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机制,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与开放办学的新格局。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在课程设计上,西电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了人工智能数理基础、计算机和电子信息专业基础的教学,并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梳理和模块化设置。学院还自研了课程AI助教系统,通过智能互动与问答处理算法,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西电人工智能学院的科研成果不仅收获了奖项和落地应用,还转化为了强大的育人力量。学生们在参与工业大模型落地、电磁信号处理等真实科研项目中,锻炼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核心素养。例如,侯彪团队研发的遥感影像解译大模型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董伟生教授团队的“工业智能视觉识别大模型”在全国100多个工业场景中落地,显著缩短了AI部署周期;张向荣教授团队研发的电磁信号智能处理大模型也在全国电磁大数据非凡挑战赛中获得了多项奖项。

西电人工智能学院还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展了“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建设,共建产教融合课程和实践体系。通过“智能星·灿星计划”实践实训项目和“智能星”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小车大赛等活动,学院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沟通和知识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养成。

西电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唐旭表示,这种校企协同、本硕博一体的递阶式科研实践培养模式,不仅发挥了校企协同优势,培养了学生实际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还有效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